2005, 24(7).
摘要:本文对东北地区在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两缺口”显示资本过剩的情况下,大规模利用外资现象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了“政府一国有企业”框架下,投资的低效率问题;认为,投资在国有企业的沉淀,是造成东北现象主要根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05, 24(7):1-3.
摘要:章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势必带来传媒出版的全球化,结合我们国情论述了必须把握化发展的着力点。
2005, 24(7):3-5.
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有资产质量明显得到提升。然而,如何继续优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全面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发挥国有资产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授权从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各部门所面临的共同性课题。笔就此作一探讨,与同行们商榷。
2005, 24(7):6-8.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两次大的减税浪潮,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情况下,这种全球性的减税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本通过对这两次全球性的减税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我国应该进行结构性减税主张及具体建议。
2005, 24(7):8-12.
摘要:城镇高房价是当前的一个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本文从市场化房地产价格的生成机制,房地产商品与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房价高低的评判标淮,高房价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几方面讨论了我国的房地产现状,提出了抑制高房价,规范房地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2005, 24(7):14-17.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决定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本在总结与反思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科技发展动力机制的角度,分析了影响科技创新及其转化的障碍因素。从根本上看,从实验室到车间的最大障碍不是科技发展本身的因素,而是科技发展动力机制不健全;科技发展的人环境是影响科技进步及其转化的根本因素。
2005, 24(7):17-19.
摘要:本根据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发展需要,通过对黑龙江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状况和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提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有关策略,以便为促进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平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有力支持。
2005, 24(7):19-21.
摘要:技术成果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由于它的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易界定,成果本身未来市场价值的不确定性、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都会制约技术成果的买卖。本通过一个简单的信息分布不完全模型,说明了不确定性会在许多方面挫伤企业购买技术成果的积极性。论还提出了促进我国技术成果转化的几个重要的政策措施。
2005, 24(7):22-23.
摘要:本提出,发展龙头企业是开发特色农业资源的关键,通过发展龙头企业,才能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并在生产中提高工人专业技能和素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产生有效的技术需求。
2005, 24(7):24-26.
摘要:章通过列数近年来我国企业家由于经济失足而导致职务犯罪纷纷落马的案例.引发出关于社会失范环境下对于企业家素质、行为、心理与偏差的思考,并对企业家概念予以阐述。
2005, 24(7):26-28.
摘要:本结合民营外贸企业的特点,从人才流失的原因、去向出发对民营外贸企业的人才流失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从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营造良好的企业工作环境、支持业务员的实际工作、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方面提出了民营外贸企业如何减少人才流失的策略。
2005, 24(7):29-32.
摘要:本提出企业竞争力成长的三维度原则分析,即在宏观维度上要依靠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完善;中观维度上要注意产业间的相互协调,鼓励竞争但又要防止恶性竞争;在微观维度上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合理地运用各种竞争战略。
2005, 24(7):32-35.
摘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决定要素可分为内生性和外生性两类,本则主要关注后,即重点研究区域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与影响。在相关理论回顾基础上,本提出了政府服务、法制环境、金融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科技环境8大关键区域环境要素,构建起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浙江实际。
2005, 24(7):35-37.
摘要:本从国内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入手,深入地剖析了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弱势表现,指出物流对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企业成本的高低,而且决定了企业满足消费需求的能力,更决定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进行了建立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提升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思考。
2005, 24(7):38-41.
摘要:本建立了一个检验证券市场羊群行为的数学模型,对我国的沪、深和台湾的股市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沪、深和台湾股市都存在羊群行为的结论,并用行为金融理论的前景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对减轻羊群行为,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2005, 24(7):41-43.
摘要:信息安全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的生命所在。没有安全型的职员,就不可能保证企业的信息资产安全。借鉴ISO17799人员安全实施指南,为防范员工道德风险,确保资产安全,商业银行必须强化人员安全控制机制,并不断完善组织的内部控制。
2005, 24(7):44-46.
摘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但从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和发展趋势看,金融支持不足是阻滞这一进程的诸多因素之一。本将从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两方面的变化及金融对农村经济支持存在的问题进行深人分析,并提出改进对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对策性建议。
2005, 24(7):46-49.
摘要:从2004年实行的直接补贴政策是我国多年农业补贴政策的适应性调整。直接补贴政策对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证粮食有效供给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实现直接补贴政策上述预期目标的关键在于直接补贴范围的扩大、力度的增强以及其他与之有关的一系列补充性农业支持政策的完善性。
2005, 24(7):49-51.
摘要:福建省民营经济不具有相对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应当选择企业集群战略,推动其发展壮大。目前企业集群发展上存在问题,应当对企业集群进行区域的产业分工,加强工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推动企业集群学习和创新,建立行业协会来实现企业集群战略。
2005, 24(7):51-54.
摘要:本在已有理论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实现顾客满意的基本过程,以此为据提出了实现顾客惊喜的基本过程,以期能为企业实现顾客惊喜提供理论指导。
2005, 24(7):54-56.
摘要:为了改进我国企业的经营模式,本介绍了戴尔直销模式与经销模式的优缺点,分析了在我国企业中推广应用戴尔直销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对我国推广应用戴尔模式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讨。
2005, 24(7):56-58.
摘要:与传统的规模营销相比较,一对一营销理论在具有明显进步意义的同时,其局限性也是不容回避的。因此,对于迫切需要国外营销新理论的中国企业而言,客观理性地看待“一对一营销”非常重要。本分析了一对一营销理论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的对策。
2005, 24(7):58-60.
摘要: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瓶颈,如不加以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必将受到很大制约。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技术创新及其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现有财务理论对技术创新的制约,并探讨了如何加强财务理论创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2005, 24(7):62-64.
摘要: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对可能存在的财务危机及时发现,尽早解决。本从财务危机及预警的概述入手,分别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进行了评述,并在上述归纳评述的基础上,系统地对各种财务危机预警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2005, 24(7):64-65.
摘要:随着2001年初IASC完成改组为标志,国际上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逐渐向建立独立准则制定机构的民间组织的方向发展。这一发展趋势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即按照独立准则制定模式的国际惯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组织架构。
2005, 24(7):66-69.
摘要:本首先在献回顾的基础上,指出西方学在研究公司业绩与自愿性披露相互关系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然后,本通过建立一个线性回归模型,对公司盈余业绩与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程度与公司盈余业绩成正相关关系。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2005, 24(7):69-72.
摘要:并购是企业产权资本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企业增加技术积累和强化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影响企业并购,内部技术需求促进企业并购。
2005, 24(7):72-73.
摘要: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与开展,ERP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我国企业管理。单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原因及劣势分析,得出了国内企业实施ERP各项条件尚不成熟的结论。
2005, 24(7):73-76.
摘要: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的一个基本需求。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赢得自己立足之地,就要借助于信息化,以信息流促进物流和资金流的优化,从而获得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章从信息化对于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影响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在信息化过程中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
2005, 24(7):76-78.
摘要: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法规体系,在当前必须这种解决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和产权保护;二是民营企业公平的市场地位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与政府行为的法律规范;三是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法规建设。
2005, 24(7):78-82.
摘要:本首先分析了公用事业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要想改善这一状况,我们提出可采用收入-成本法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并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2005, 24(7):82-84.
摘要:章对山西电力开关厂与许继集团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好风机电设备公司合资生产电力开关设备项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情况介绍及经济评价。分析了三方合作,优势互补的多赢局面。项目内部经济评价包括确定性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及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完全是定量评价,数据说话。目前“山开许继合资公司”运行状况良好,与项目初期预测情况基本吻合。
2005, 24(7):84-87.
摘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是耗资巨大的公益性项目,国内对其可行性研究和后评价均重视不足,理应重视加强其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尝试性地建构了浙江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专家调查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予以评价并提出三条建议。
2005, 24(7):87-90.
摘要:在大规模定制生产时代,供应链管理是以消费为中心的.强调响应能力、敏捷性和动态性。本从敏捷供应链系统的内涵、特点及竞争优势出发,指出在大规模定制条件下,敏捷供应链优化应从降低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多样性、优化对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实施简单化策略、优化产品设计、延迟化、转载直拨和供应商管理库存等方面入手。
2005, 24(7):90-92.
摘要:本从效用的内涵及其基本特性入手,利用效用曲线将决策分为风险规避、风险偏好和风险中性三类;进而分析了期望值分析实际上是风险中性决策的依据,而效用分析是不同类型决策的决策依据,对风险中性来说,效用分析等价于期望值分析;最后从预测的价值角度得出了效用分析优于期望值分析的结论,并用具体案例实证了利用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科学性。
2005, 24(7):92-94.
摘要:针对通常仅从经济学角度评价产业结构水平的不足,结合流域水环境保护的要求,选取综合指标,采用矢量投影法评价产业结构的综合效益水平,以淮河安徽流域内城市为例进行了产业结构综合效益评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