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6(1).
摘要:基本原则是围绕学科的发展、关注经济社会的热点、突出学科应用。1、选题要创新,要与时俱进。围绕学科和经济、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重点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2、内容要创新。要突出新视角、新理论、新观点,找准切入点,具有原创性。3、强化学科的实践性。
2007, 26(1):1.
摘要:科技型企业创生资源包括技术、资金、人才等,考虑到企业现有资源的局限性,企业能否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是其能否顺利创生的关键.环境主体搭建起科技型企业和外部环境之间的"桥梁".环境主体主要包括大学及科研机构、关联企业、融资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科技型企业与不同主体间创生资源的整合途径不同,这些途径主要为价格机制、竞争合作、溢出与扩散效应、指导性机制.
2007, 26(1):5-9.
摘要:针对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实施成功率不高的情况,将最佳实践思想应用于CRM实施的全过程.在现有CRM实施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最佳实践的CRM实施方法的内涵,并建立了相应的过程模型,然后从销售、营销、服务与支持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基于最佳实践的CRM全流程改进方法,能够具体指导企业进行CRM实施,帮助企业提高CRM实施的成功率.
2007, 26(1):10-13.
摘要:借助生态位理论重新审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竞争行为,指出中小企业应主动与大企业的生态位分化,并且提出基于生态位分化的小生位战略以及牢固占据小生位的深度适应战略,为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
2007, 26(1):14-17.
摘要: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创业问题研究正受到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调查了国内七个产业集群下的136位创业者,通过实证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创业者社会网络结构要素在创业不同阶段的动态演变过程,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2007, 26(1):18-21.
摘要:产业集群是保持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空间组织形式,而发展产业集群战略则也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中所采取的角色扮演及其角色的正确定位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提出相关构想.
2007, 26(1):22.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当前理论界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企业、产业竞争力角度,对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尚缺乏.对于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来说,产业集群是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是WTO环境下贯彻十六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大量深入调研基础上,借鉴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框架,构建产业集群竞争力"新钻石模型",对具典型意义的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于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有战略意义.
2007, 26(1):26.
摘要: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序向高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本文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公司治理系统的特征,透视公司治理的系统本质,提出一个有生命力的公司治理系统必然是一个具有开放的、非线性的和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的耗散结构.
2007, 26(1):29-32.
摘要:传统的投资项目评价理论中,对项目现金流量的评估和分析未能揭示现金流量构成在结构上的特征,因而难以刻划出项目投资决策的系统性风险所在.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将现金流量的结构特征体现出来,可以更加突现对项目投资决策性风险的识别和化解方法.本文基于现金流量机构变化分析的这种研究方法构建了从决策风险到决策后果--现金流量系统的一种新的分析理论,我们可称之为"Risk of Investment-Cash Flow(RI-CF)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分析方式也可以被运用到其他更多对象上去.
2007, 26(1):33-36.
摘要:供应链环境下产品创新流程设计及对供应商的评价成为产品创新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档的产品创新的新模式,提出供应链环境下产品创新的基本流程,并进一步研究了基于成本-时间模型的产品创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评价模型.
2007, 26(1):37.
摘要:石化建设项目工期与成本的矛盾冲突在我国石化工程建设实践中是十分常见的,这反映出二者均衡决策由于在理论研究上的缺失而导致的在实际决策中的非理性.为此,有必要从系统优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项目资源配置、工期、成本等相互间决定机理的探讨,确定项目工期与成本均衡决策的科学原理和相关决策模型,以指导实际管理决策过程,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2007, 26(1):41.
摘要:随着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逐渐受到重视,而这种能力取决于企业竞争力,本文就是对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的探索.
2007, 26(1):44-47.
摘要:从投入产出角度,运用计量模型分析15个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旨在揭示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一般经验.本文的基本发现是,生产性服务已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的中间投入,在某些行业,它是提升其竞争力的最主要的中间投入;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制造业各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存在差异,金融保险业对纺织服装业和汽车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最大,而商务服务业对计算机制造业的提升作用最大.
2007, 26(1):48-52.
摘要:本文分析了股改对公众投资者利益的影响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股改使得现有公众投资者股权价值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公司业绩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所有因素中股改后股权结构的变化和市场流通情况是影响现有公众投资者利益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而说明关注股权结构和市场流通能保护现有公众投资者的利益.
2007, 26(1):53-60.
摘要:以股改方案中影响股东利益的对价及承诺等方案特征为研究出发点,分析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影响因素,进而研究股权结构与股改方案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假设检验,流通股东获付比例更多的是反映一种市场的均衡预期,而非流通股东送出比例则更真实的反映股改方案的对价成本,而且股权结构对方案各特征起了重要影响作用,非流通股股东行为影响方案的同时也受股权结构的影响.
2007, 26(1):61-65.
摘要:针对现有经济租仅限于生产成本范围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包括交易成本、机会收益在内的广义经济租的概念,分析了IT投资产生李嘉图租、熊彼特租、张伯伦租、关系租的机理,并进一步研究持续租的判断标准及其形成条件,解释了IT为什么不再重要的原因.
2007, 26(1):66.
摘要:通过分析影响宏观经济预警的主要因素,运用Rough Set理论,对建立的宏观经济预警分类决策表进行知识表达系统的简化,提取决策规则,得出影响经济预警结果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对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预测.同时以安徽省近15年的分类实际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切实可行性.
2007, 26(1):69-72.
摘要:知识产权领域的重要性不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同,国家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也应该不同.按照知识产权领域重要性-能力分析矩阵,我国的知识产权领域可分为四个部分:强势重点领域、弱势重点领域、弱势一般领域和强势一般领域,根据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应分别采取进攻战略、突围战略、防御战略和发展战略.
2007, 26(1):73-75.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概念与手段,只有当企业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自觉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才能使企业在全球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21世纪的物流企业如何将其战略资源从资本转移到知识用以解决各种问题、发挥更高的效能已成为我国物流业普遍关注的新课题.
2007, 26(1):76.
摘要:采用可以反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指标建立套利组合模型检验了我国2001-2003年A股上市公司可以获得超额持有报酬率,从而证明了市场不能识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假说.
2007, 26(1):80-83.
摘要:基于研究和文献,作者发现当前对虚拟社区评价方法上存在缺乏对虚拟社区成员需求的考虑和对评价过程缺乏控制等问题.本文对虚拟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与实证分析,从虚拟社区成员视角提出了四维度的虚拟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系数.
2007, 26(1):84-88.
摘要: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虽日趋成熟,但房价波动仍然较大,为此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了多次宏观调控.本文采用中国房地产指数通过GARCH类模型对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住宅和商铺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对各个市场的影响不同,且住宅市场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商铺市场.其二,政府实施的鼓励或调控的政策对各地房地产市场造成的冲击效用也不相同,以首轮调控"国八条"的冲击是最大的.
2007, 26(1):89-92.
摘要:目前,太原高新区许多企业处于初创阶段,由于融资能力不足导致发展受阻.文章通过分析太原市高新区信用担保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的效益外在性特点,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外省市开展担保业务的宝贵经验,建立一种政府扶持与高新技术企业互助相结合的高新企业信用担保机制.
2007, 26(1):93-97.
摘要:我国正处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时期,本文从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出发,分析了现行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从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科技水平、社会责任等方面,对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2007, 26(1):98-100112.
摘要: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企业界面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网络界面的概念,然后探讨了企业网络界面产生原因、特征和对企业的绩效影响等企业网络界面机制;最后,本文提出了提高企业网络界面管理效率的若干建议.
2007, 26(1):106-112.
摘要: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福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总体状况,在分析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福建新农村建设服务.
2007, 26(1):113-116.
摘要:"三农"问题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日趋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农村城镇化这一有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思路,以切实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2007, 26(1):117-119123.
摘要:就铜陵市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企业规模偏小、科技水平偏低、区域经济辐射力不够、特色经济不明显、除生产以外其他循环经济的环节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滞后等七个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对策,对铜陵乃至同类型城市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2007, 26(1):120-123.
摘要: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株洲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选择了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再循环再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5大指标系统,并对其包含的15项指标赋以权重值和指标值,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株洲市2001年-2005年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指出目前株洲市循环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2007, 26(1):124-127.
摘要:文献[9]建立了项目投资关联优化模型,提出了相互等价的定理3和定理6,本文证明了定理3和定理6存在无法判别方案优劣的区间,杨氏定理难以成立;利用文献[9]中的案例进行的实证分析,证明纯经济效益最大化才是互斥方案选优决策的科学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