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6(12):1-5.
摘要: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对中国企业家创业环境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家创业环境方面,与东部相比,中部和西部都表现出地区间的显著差异;中部与西部之间则表现出明显的相似之处;企业家创业环境因素中,地方政府效率对企业家创业的影响显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资金环境已经严重阻碍了企业家的创业活动.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中西部企业家创业环境改善的途径,从而有助于培育企业家精神.
2007, 26(12):5-9.
摘要:创业是创业主体与创业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创业环境的资源依存理论与种群生态理论都认为环境是影响企业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创业过程具有明显的环境嵌入特点.创业环境的要素模型和特征模型是分析创业过程的基础.研究表明,创业环境主要通过影响创业信息的检索、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资源的攫取以及创业经营策略作用于整个创业过程.本文结论对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区域创业环境具有政策启示.
2007, 26(12):9-12.
摘要:企业内部的创业活动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内企业家是企业内部创业活动的倡导者、实践者.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内企业家的特质及与创业者的异同,并指出企业中内企业家的成长机制.
2007, 26(12):12-16.
摘要:鉴于外商直接投资的重大的经济意义和对市场影响力的增强,本文主要就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提升的效应做了较为具体的实效分析,首先,简单阐述了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然后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以及对我国产业所产生的经济实效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依据全文分析结果就如何引导和控制好外商直接投资,发挥其积极的产业效应提出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2007, 26(12):16-19.
摘要:首先,对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执行主体的基本构成及其相应的功能进行分析,明确国防工业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是自主创新的决策主体、研发主体和应用主体,而国防科研院所和高校处于辅助性地位;其次,对各创新主体的内在连接机制进行分析,明确各创新执行主体通过技术连接,构成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国防科技自主创新执行主体体系。
2007, 26(12):19-22.
摘要:在明确技术创新、创新力及技术创新力内涵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重点归纳出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创新力发展的"4I"模式,最后针对我国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了提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几个途径.
2007, 26(12):23-27.
摘要:分别用两位码层面的大类样本和三位码层面的中类样本较系统地研究我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投入强度结构对创新绩效影响最大;技术创新投入来源结构在中类样本中显著,而在大类样本中不显著;技术创新投入应用源结构在中类样本中不显著,而在大类样本中显著.企业规模对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而行业规模在中类样本中影响显著而在大类样本中影响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2007, 26(12):28-31.
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是由科学技术产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本文介绍学术界对创新有关概念的界定,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给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几种方法,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2007, 26(12):32-36.
摘要:构建一个基于企业内生创新的具有正反馈效应的城市经济动力系统,旨在阐明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产业集聚的确有利于创新的产生,但绝非必然,甚至有时还会由于知识拥挤导致经济停滞.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产业集聚与创新集聚间的关系.城市提供创新激励,然而因吸收能力不同企业创新绩效也存在差异,这是城市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2007, 26(12):37-42.
摘要:双边平台的形成机制目前研究还不是很多,作为一种新经济下普遍存在的一种产业组织结构是如何从传统的组织结构演变过来的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通过对ICT行业操作系统平台和移动增值业务平台的案例分析认为双边平台的出现与产业价值链的模块化导致产业链演化为价值网,中心模块逐渐演化成为网络中的基础设施平台从而得出了"价值链-模块化价值网-系统平台"的演进过程,并且对于这种过程给予了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和分析.
2007, 26(12):43-47.
摘要:产业集群中大量企业集中在相对较小区域内,这种高密度企业集中会对企业社会网络产生多方面影响.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呈现许多差异特征,因此企业社会网络特征也非常不同.本研究针对价值链型产业集群与创新型产业集群这两个典型类型产业集群,探讨两种产业集群中企业社会网络特征的差异,并通过实证统计分析来检验不同产业集群类型下企业社会网络特征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先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证明本研究所取样的两个产业集群分别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然后再对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企业社会网络四个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最终证明
2007, 26(12):47-50.
摘要:从企业自主创新的决策实施能力及实现能力这两个角度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聚类分析,将各省、区与直辖市分为六大梯队,总结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与特征,并对我国如何进一步提升各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07, 26(12):51-54.
摘要:以大规模生产的效率必须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将企业定制化生产与大规模生产方式有效结合为最终目标.提出了"客户感知差异"的概念,并就客户对产品感知差异的定制效率构造了优化模型.该模型综合研究定制时间、成本、质量以及客户满意度四种因素,寻求在既定条件下,企业以最低的资源消耗,最高的效率完成定制任务的优化方案.
2007, 26(12):55-59.
摘要:家族企业危机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危机和由内部因素带来的危机两大类型.家族企业危机管理对家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族企业危机预警系统具体由危机监测系统、危机识别系统、危机诊断系统、危机评价系统和危机预处理系统五个子系统构成.家族企业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警度预报是家族企业危机预警系统构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7, 26(12):60-65.
摘要:浙江与台湾在地理位置、资源秉赋、文化根基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且浙江当前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同台湾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阶段相当接近.本文通过考察台湾各个阶段(特别是1980-1990年的产业升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及产业结构变迁的经验,为浙江下一步的产业升级提供一些启示.
2007, 26(12):65-70.
摘要: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是基于资源观运用于产业集群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探讨了相关的政策意义.
2007, 26(12):70-74.
摘要:在项目建设BOT方式的环境下,分别对以特许期、单位产品收费价格、支付资金及总回收资金为竞标变量的一级密封招标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投标人之间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给出了投标人的最优竞标策略并对各竞标变量选拔投标人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当竞标人之间对市场的预期不同时,几种竞标变量下的最优竞标策略均存在失效的可能;当单位时间运营和维护成本可以忽略时,以总回收资金为竞标变量是最佳的选择.
2007, 26(12):74-77.
摘要:BOT融资是近年我国水电项目建设中的一个实用有效的方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水电项目投资大、工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而利用BOT方式融资时,对项目的评价还是以传统的评价方法为主.这样就加大了项目的风险,造成投资者的损失.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介绍了实物期权理论,并将之引入对BOT水电项目的评价中.
2007, 26(12):78-82.
摘要:针对BOT项目风险体系复杂这一特点,采用多层模糊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综合考察BOT项目中各风险因素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最后以S省某道路建设BOT项目为例,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
2007, 26(12):83-86.
摘要:1998年至今我国经济呈现出GDP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这种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的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不稳定因素,一是物价持续上涨,二是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宏观经济呈现出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特点.本文在运用GDP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等相关指标来论证、描述和解析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现象的基础上,主要对近几年我国政府在应对菲利普斯曲线失灵时所采取的相关反失业财政政策及其就业效应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我国政府今后如何继续完善和实施治理失业的财政政策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2007, 26(12):86-89.
摘要:城市化是人口和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聚集的结构转变过程.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逐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城市化动力机制,促进要素的空间聚集.在发展路径上,要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城市化水平提高.
2007, 26(12):90-93.
摘要:业务外包正在成为企业或国家的一种经营战略与经营管理的新理念.在系统综述业务外包与外包管理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简单的假定前提下,给出一个业务外包分析的经济学模型,模型分析表明,业务外包不仅会增加本企业或本国的工资水平,而且会提高一国的就业率.
2007, 26(12):93-96.
摘要:国有企业治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乃至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有资产状况的重要标志.本文构建山东省国有企业治理效率的指标体系,对山东省国有企业治理效率诸多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国有企业的有效治理和国有资产的科学监管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
2007, 26(12):97-100.
摘要:依据中小企业的特点,结合企业管理实践提出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与未来发展问题,分析中小企业的文化需求,阐述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系和模式.
2007, 26(12):101-106.
摘要:以HD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访谈和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员工个人特征通过激励机制对ESOP实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司员工整体素质影响了ESOP的实施效果;不同工龄的员工在工作态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文化程度、工龄和岗位层次的员工在获利预期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根据这些结果,笔者就完善ESOP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2007, 26(12):107-111.
摘要:合作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在和谐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和谐社会的内涵以及发展合作经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并论述目前传统合作经济制度的缺陷,提出合作经济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
2007, 26(12):112-116.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国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鉴于我国区域差异很大,各地的发展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区在各个阶段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必然有差异.中部地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刚刚跨入工业化中期,"三农"问题相当突出,本文就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重点进行了一些探讨.
2007, 26(12):117-122.
摘要:闽台农产品贸易是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本文借助增长率、贸易结合度、RCA指数、贸易互补度对闽台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台农产品贸易关系密切,这种密切的贸易联系不是缘于两地农产品间存在着贸易互补关系.分析影响闽台农产品贸易的因素,提出两地考虑产业分工与合作,构建和谐贸易模式,共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007, 26(12):123-130.
摘要: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在工业反哺农业宏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关农业政策的制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实际,也要充分尊重农民需求意愿.本文在基本覆盖安徽省的反哺农业政策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相关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且探索反哺农业的政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