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7(11).
摘要:本文在连续时间局部均衡模型框架下,求出了时变的不流动资产折价率的解析式,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实践中国有股的对价支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不流动资产折价率的理论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股改公司实际支付的对价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各股改公司在确定支付对价比例时,实际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公司本身的特征对时价的影响,这说明我国股改过程中对价支付值不尽合理.
2008, 27(11):1-7.
摘要:在对长三角都市圈16座城市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长三角都市圈技术交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长三角都市圈统一技术市场结构模型,从交易主体行为制约机制、技术中介组织机制、统一信息系统运行机制和统一市场监管机制等方面对长三角都市圈技术交易市场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8, 27(11):7-13.
摘要:基于创新理论,探讨了中国在实现经济体制转型、适应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低技术制造业发展的原因与“中国价格”特征,描述了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在企业制度创新、产业组织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对于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的创新过程和发展模式、探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创新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08, 27(11):14-19.
摘要:基于中国工业产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的技术转移及其技术外溢效应对中国技术水平提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国际贸易渠道来自OECD成员国的技术转移对中国工业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美国和日本通过国际贸易对中国工业产业技术进步的拉动作用明显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2008, 27(11):20-23.
摘要:从企业社会资本的视角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研究,以克服当前企业核心竞争力单因素分析中的缺陷,即单因素分析中要素流动带来特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持续性、单一要素本身的片面性问题。本文认为,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以企业社会资本的管理和积累为基础,而促进企业社会资本各子要素信息和知识在企业内部沉淀的战略措施和对策,都将能够带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008, 27(11):24-28.
摘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制造企业服务业务开发中的战略安排体系及其关键活动进行了确认,以期在实证分析层面上对制造企业服务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丰富,并对制造企业服务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企业服务业务的开发应基于客户价值生成过程;业务开发组织应注意市场导向并应成立独立的服务部门;服务营销应从内部、外部及多层互动展开;服务开发战略的实施需改变传统以产品生产为主流的企业文化,创造产品与服务共生的文化氛围。
2008, 27(11):29-32.
摘要:针对我国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将电力设备费用分为一次投资费用和运行维护费用两部分,建立了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费用定量模型。针对一次投资费用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时间分摊的一次投资费用模型;针对运行维护费用长期发生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确定分布类型的运行维护费用模型。同时,将两个费用模型综合考虑,建立了供电企业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费用模型,据此可计算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最小费用和最佳使用寿命。最后,以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项目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2008, 27(11):33-38.
摘要:建立了连锁店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多指标评价方法,从人口因素、竞争态势、交通情况、商业环境和场地条件5个方面对连锁店选址进行综合评价,为连锁店选址提供了简便可行的决策方法。最后,举例展示了模糊多指标评价方法在连锁店选址中的应用。
2008, 27(11):38-44.
摘要:针对火电建设项目的特点,结合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分析了火电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必要性,提出了火电建设项目后评价方法,即逻辑框架法、对比法和成功度评价法,总结了火电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内容,给出了火电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后评价项目进行了分析说明。
2008, 27(11):45-49.
摘要:能源生产的经济学评价能使能源结构向清洁化及与环境保护协调的方向调整,这有助于加快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首先分析了能源生产的经济学评价对节能减排的重要作用及必要性;然后给出了包括指标体系、计算方法体系与优化方法体系的能源生产的经济学评价体系;基于上述体系,采取征收环境税的形式来实现外部成本的内在化,对几种不同能源的效后发电成本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煤炭是经济性最差的能源选择,节能减排应首先从减少煤炭的开采与生产着手。
2008, 27(11):49-54.
摘要:针对检验检疫背景符合性条件风险严重度综合评价的特点,即多指标、多层次、评价标准模糊、属性复杂等,建立了综合风险严重度评价体系,提出了基于证据理论的动态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步骤:按指标属性将评价指标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对各指标进行量化、一致性和无量纲化处理;从评价体系指标层开始进行动态立体综合评价;逐层合成综合绩效值。
2008, 27(11):54-60.
摘要: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1990—2006年上海市的财政支农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上海市财政支农资金在现有财政支农项目中分配不甚合理、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未能实现最佳使用效益的结论;并提出了整合政府各条线支农资金、建立财政支农信息共享和决策互通机制、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和开展绩效后评价等对策建议。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较好弥补了现有文献利用回归分析研究财政支农结构存在主观经验因素过多的不足,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同时也为政府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提供了可量化的决策分析工具。
2008, 27(11):60-65.
摘要:从学习行为的角度探索了科技数据库用户的信息检索行为,分析了信息检索过程中影响用户学习行为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通过Roth-Erev强化学习模型分析了科技数据库用户的学习机理,并设计了控制实验来量化分析不同因素对用户检索行为的影响;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为数据库产品的完善提出了新的策略建议。
2008, 27(11):66-72.
摘要:基于对270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并利用泊松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各相关因素的具体影响。研究表明:龙头企业收购价格的波动程度、户主文化程度、种植油茶的年收入水平、农户对产业合同的遵守程度、油茶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农户户主性别和耕地面积7个因素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是显著的;农户年龄、家庭规模、技术服务水平、政府补贴程度、年种植成本这5个因素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2008, 27(11):73-80.
摘要:本文在连续时间局部均衡模型框架下,求出了时变的不流动资产折价率的解析式;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实践中国有股的对价支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不流动资产折价率的理论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股改公司实际支付的对价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各股改公司在确定支付对价比例时,实际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公司本身的特征对对价的影响,这说明我国股改过程中对价支付值不尽合理。
2008, 27(11):81-87.
摘要:为研究我国小麦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程度及此功能对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对中美小麦期货与现货价格传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美两国国内小麦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双向引导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我国小麦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对一个标准差信息冲击的反应均稍强于美国;我国小麦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程度要优于美国。
2008, 27(11):88-92.
摘要: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局部调整模型且从经济转型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视角,以及运用自适应预期模型且从预期经济增长率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合理投资规模。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两个不同的投资率,即局部调整投资率和自适应预期投资率;并分析了实际投资率、局部调整投资率和自适应预期投资率的关系,从而得出经济转型过程中自适应预期投资率、局部调整投资率分别是合理投资率的上、下限的结论。据此,提出宏观投资调控的目标是使实际投资率位于合理的投资规模区间内,以实现转型过程中经济的平稳发展。
2008, 27(11):93-104.
摘要:本文旨在为网络组织中核心企业与网络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管理提供理论支持。首先,构建了现有网络节点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网络节点企业进行分类,提出了各类网络节点企业关系管理策略;其次,采用Fuzzy集合论与AHP方法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构建了核心企业与高价值的关键网络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质量评价综合决策模型;最后,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了网络节点企业价值评价模型的应用以及核心企业与关键网络节点企业之间关系质量评价模型的应用。
2008, 27(11):105-109.
摘要:实际产出序列的非对称性和非线性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动态特征。本文利用时间序列的时域形变检验方法分析我国实际产出序列。研究发现:我国实际产出序列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和非线性;我国实际产出序列的扩张过程无论是在幅度方面还是持续性方面均强于紧缩过程。这意味着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高位持续的趋势,本轮经济周期将形成高位底部并具有拖长的倾向。
2008, 27(11):110-114.
摘要:解决我国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施供应链管理,而屠宰加工企业与超市的有效竞合是优质猪肉供应链平稳运行的重要条件。本文依据博弈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优质猪肉供应链中超市和屠宰加工企业的竞合机理,推导出双方竞合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点。研究表明:降低风险偏好、监督成本和违约超常收益,增加违约金额数、违约潜在损失和信用损失,是优化两者竞合行为的有效途径。选择优良的合作伙伴、实现信息共享与公开、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外部压力等是优化竞合行为的基本策略。
2008, 27(11):115-119.
摘要:本文选取2001—2006年我国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数据,利用G-L指数和B指数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对我国海峡两岸间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海峡两岸农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在贸易结构上具有较明显的互补性;2001—2006年我国海峡两岸间的贸易变动主要由产业间贸易引起。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两岸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方向。
2008, 27(11):120-127.
摘要:旨在考察一个较长的时间序列内农村低收入人口贫困状况的动态变化,探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等宏观层面影响因素与贫困指数之间的定量关系与内在联系。基于GQ模型和(模型,选取具备可分解性的FGT指数,采用1990—2006年福建省农村居民收入分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4条低收入标准线对低收入群体的H指数、PG指数、SPG指数和贫困弹性进行模拟。实证结果表明,福建省的经济增长有效减少了绝对低收入人口数量,而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却降低了低收入群体的潜在福利,从而影响农村相对贫困的减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