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7(12).
摘要:
2008, 27(12):1-6.
摘要:分别从知识接收企业和知识发送企业的角度实证分析了网络中心性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通过对中国通信电源行业中126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知识转移双方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均会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向影响,但这些正向影响并非是直接实现的,知识发送企业的网络中心性通过增强其发送意愿以及发送能力而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接收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则通过增强其吸收能力而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向影响。
2008, 27(12):7-11.
摘要:基于企业的视角,针对国家对产学研投入不均衡的现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产学研合作效果和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收入的影响大于企业自身技术储备对企业收入的影响;企业销售额与产学研合作时间的关联度最大,与企业向科研单位的技术资金投入的关联度次之,而与企业自身专利申请数的关联度最小。
2008, 27(12):12-18.
摘要:分析并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系统及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和模糊分析法并结合实例论证了该指标体系在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中的可行性;指出应综合运用风险转移、风险回避等相关措施以规避并有效控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2008, 27(12):19-24.
摘要:分析了动态联盟的专有资产投资优势、效率优势和组织优势;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动态联盟内部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知识活动的微观机制,从知识、知识活动主体和组织这3个维度分析了动态联盟知识活动效率的影响因素;最后,以中国3G技术联盟中心的知识合作活动为例,对动态联盟企业间知识活动的微观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2008, 27(12):24-29.
摘要:针对中国烟草加工企业因规模扩张而出现的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使用2000--2006年企业层面的截面数据,运用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测算了中国烟草加工企业的技术效率,并对两种方法的测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测算结果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测算结果比较可靠;2000--2006年中国烟草加工企业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74~0.79,具有稳步上升趋势;行业整体规模效率较高,但规模报酬递减的企业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大。
2008, 27(12):30-36.
摘要: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网上技术市场的主要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网上技术市场的内涵、优势、运行模式、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
2008, 27(12):36-42.
摘要:为有效掌握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科学、客观地制订区域科技政策,以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从配置系统主体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配置系统结构方程模型,利用2001--2005年我国31个省市的相关科技指标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在完成效度与信度检验的基础上,依据拟合结果分析了主体结构及其对配置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应根据我国当前情况采用基于科技计划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模式,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
2008, 27(12):43-49.
摘要:利用GEM专家问卷调查数据,对安徽省芜湖、合肥、亳州三地市的创业环境进行了均值比较和方差分析。研究发现:合肥与芜湖在金融支持、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亳州与芜湖在金融支持、政府项目、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转移、商务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亳州与合肥在金融支持、政府项目、研究与开发转移、市场开放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总体上看,芜湖的创业环境最好,合肥的创业环境中等,亳州的创业环境相时较差。最后,结合创业环境的9大因素,提出了改善
2008, 27(12):50-54.
摘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地处我国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盘锦的宏冠船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及专家访谈,总结归纳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以期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研究思路与对策。
2008, 27(12):55-60.
摘要: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可分为区域创新主体核心层制度和区域创新主体支撑层制度。通过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建立了区域技术创新制度的研究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区域技术创新制度促进区域技术创新,需要同时完善区域创新主体核心层中的企业家制度、R&D制度以及区域创新主体支撑层中的创新融资制度、技术中介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制度等。
2008, 27(12):60-64.
摘要:利用19782004年的相关数据,对山西煤炭年产量、年消费量与山西经济增长进行相关性分析,认为山西省的煤炭生产量与GDP增长不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而山西的煤炭消费量与GDP增长有着很好的同步关系,煤炭消费量的变化最终影响了山西的经济增长。该结论解释了山西煤炭的“资源诅咒”现象。山西资源经济要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实选择即是在科学的煤炭价格机制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008, 27(12):65-69.
摘要:在对安徽省对外贸易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安徽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回归模型和模糊评价模型,对安徽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安徽省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属中等水平。最后,提出安徽省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该走“质”和“量”相结合的道路,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2008, 27(12):70-75.
摘要:利用2006年安徽省阜阳市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抽样调查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性别视角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欠发达地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收入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更易获得高收入;年龄是影响男性农村外出务工劳动者收入的重要因素,但对女性农村外出务工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性别会影响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进入行业的选择。
2008, 27(12):76-81.
摘要:运用协整理论,研究了1953--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与实际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和实际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建立了能源消费与实际GDP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并通过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和实际GDP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存在能源消费到实际GDP的短期格兰杰因果关系,存在实际GDP到能源消费的长期格兰杰因果关系。采用HP滤波技术分离出能源消费和实际GDP的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对能源消费和实际GDP的趋势成分、周期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
2008, 27(12):81-86.
摘要:将多指标区位商计算和工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相结合,运用统计数据,对我国安徽省的工业集群现状及工业集群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的工业经济存在4种类型,即集聚的竞争优势产业、集聚的竞争劣势产业、非集聚的竞争优势产业和非集聚的竞争劣势产业。据此,可确定安徽省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2008, 27(12):87-92.
摘要:从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入手,就其在工业化不同阶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深入、立体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工业化初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处于被动局面,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微弱;工业化中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准全面的;工业化后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对其产业结构的作用是深入的、全面的变革。在此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其信息产业优化的产业结构路径应该从各自的产业结构现状出发以信息产业的发展阶段为依据来制订。
2008, 27(12):93-98.
摘要:选取2002--2007年我国海峡两岸农产品的贸易数据,利用CMS模型,从农产品贸易总额和分类农产品贸易额两个层面对我国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祖国大陆对我国台湾地区出口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显著提高是推动其对台湾地区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结构交叉因素对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由抑制变为促进;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农产品进口需求的扩大则是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出口农产品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2008, 27(12):98-103.
摘要: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006年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公共服务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了各地农村公共服务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河北、辽宁、上海、福建、山东、广东、山西、湖南、内蒙古、四川、西藏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公共服务属于DEA有效;农村公共服务纯技术效率水平和规模效率水平在全国均呈梯度变化特征,即东、西、中部地区的农村公共服务纯技术效率依次递减,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服务规模效率依次递减。
2008, 27(12):104-108.
摘要:基于主体行为决策的视角,探讨了在主体采取简单决策模式的情况下组织内进行管理分工与专业化的必要性。研究结果表明:行为主体采用简单决策模式所产生的偏差成本以及主体有限理性的约束使得主体知识存在一个与环境特征相联系的最优结构;组织内实行分工与专业化是知识特征约束下的组织追求效率的最优选择。
2008, 27(12):109-115.
摘要:从银行信贷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概念的内涵出发,构建了银行信贷项目风险控制要素的概念模型,并对银行信贷项目风险控制要素对银行信贷项目风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环境因素并不是银行信贷项目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对信贷项目风险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如下建议:中国银行业在金融风暴中应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强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以保证银行业的长治久安。
2008, 27(12):116-121.
摘要:运用2004--2006年我国沪市上市公司关于担保行为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类别、上市公司担保行为所涉及的金融机构性质以及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情况对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类别显著影响其提供担保的行为;上市公司担保行为所涉及的金融机构性质与其担保水平并无直接关联;股权制衡度并不显著影响上市公司时外提供担保的水平。
2008, 27(12):122-125.
摘要:运用博弈理论,首先研究了传统物流交易模式下物流企业信息策略的选择问题;并运用净现值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在第三方物流交易模式下如何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最后得出了物流交易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时贴现率的取值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