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38(11):1-11.
摘要:效果逻辑是创业决策的准则之一,也是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因素。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和效应,而对其前因的探讨则相对不足,尤其缺乏认知层面的研究。本研究借鉴效果推理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构建效果逻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理论框架,探讨外部网络能力的中介效应以及竞争强度的调节效应。运用253家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效果逻辑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外部网络能力在效果逻辑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竞争强度在效果逻辑与外部网络能力之间以及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均起负向调节作用。本研究为创业者决策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2019, 38(11):12-21.
摘要: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本研究从客户视角,考察客户集中度对企业创新资源、创新行为的影响。具体而言,探究客户集中度对于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以及冗余资源的情境作用。选择2007-2016年中国上市信息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客户集中度与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已吸收冗余负向调节客户集中度与创新绩效的倒U型关系,即适度客户集中度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以及高度客户集中度对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均会随已吸收冗余的增加而减弱。
2019, 38(11):22-32.
摘要:本文选择我国2008-2016年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首先实证检验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现金股利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责任表现越好的企业其更倾向于派发或连续派发现金股利,并且现金股利支付率越高。接下来本文对企业发放现金股利与投资效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企业发放现金股利通过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抑制代理问题,缓解了自由现金流富余的企业的过度投资,连续派现向市场传递出的积极信号为企业带来新的融资,缓解了自由现金流紧缺的企业的投资不足。最后,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在现金股利与投资效率的相关关系中发挥了何种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增加现金股利的发放,进而可以显著提高现金股利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更倾向于连续派现,从而提高了现金股利对投资不足的缓解程度。
2019, 38(11):33-39.
摘要:新生代员工已成为职场中的主力军,如何激发新生代员工的创新潜能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揭示魅力型领导与新生代员工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构建了魅力型领导、工作投入、内部人身份感知和员工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基于226份新生代员工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魅力型领导能够有效提升新生代员工创新绩效;工作投入在魅力型领导与新生代员工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工作投入与内部人身份感知之间的交互对于新生代员工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2019, 38(11):40-47.
摘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利用312份企业员工有效问卷数据,探讨了社会阶层对员工组织公正感的影响效果和机制。结果显示:社会阶层与员工的组织公正感呈显著正相关;内归因倾向在社会阶层与组织公正感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相对剥夺感在社会阶层通过内归因倾向影响组织公正感的间接效应中起调节作用,对于相对剥夺感低的员工,社会阶层通过内归因倾向的认知路径影响其组织公正感。
2019, 38(11):48-56.
摘要:以2015-2017年发生高管股票减持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薪酬外部公平性对高管股票减持收益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倾向于在股价和内外部风险较高时减持股份;薪酬外部公平性对高管股票减持强度的影响存在区间效应,劣势不公平时二者呈倒“U”型关系,优势不公平时二者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得知,薪酬劣势不公平程度较大时,高管减持偏好由收益追逐转为损失规避;薪酬优势不公平状态下,风险规避高管减持的主要动因。
2019, 38(11):57-63.
摘要:基于认知-情感个性系统理论,探讨了威权领导对员工帮助行为的作用机理,并对190份两阶段追踪问卷调查数据执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威权领导对员工帮助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内部人身份感知和情感承诺在威权领导影响员工帮助行为的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即威权领导通过削弱员工的内部人身份感知,进而减少其情感承诺,最终降低员工帮助行为。
2019, 38(11):64-73.
摘要:学界关于顾客中心导向在制造业服务化战略转型中的积极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但针对制造企业不同情境下的服务化战略选择,宜采取何种顾客中心导向以助于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绩效成功获取这一问题在过往研究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文章拟从顾客中心导向视角出发,以华东、华中、华南208家各类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制造企业不同服务化战略选择的情境下,不同顾客中心导向的秉持对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制造企业所秉持的顾客中心导向与制造企业特定服务化战略性质保持相对适应或匹配的情境下,企业顾客中心导向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往往更加显著。即制造企业特定服务化战略的选择或实施,如果能在组织内部塑造与企业服务化战略类型性质保持相对匹配或适应的顾客中心导向,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成功转型或绩效成功获取的概率将更大。
2019, 38(11):74-82.
摘要:在 界定信息通信能力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信息通信能力评价体系,并对2013-2018年我国信息通信能力进行了评价与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基建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是当前及未来我国信息通信能力提升的“三驾马车”;②创新能力已取代基建能力,成为我国信息通信能力持续增长的新引擎,而服务能力存在很大改进空间;③未来我国应巩固信息通信基建能力,抓实信息通信服务能力,强化信息通信创新能力。
2019, 38(11):83-92.
摘要:构建了政府与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博弈模型,采用拟生灭过程演化博弈分析了不同的环境税水平下主体博弈的演化均衡状态以及实现协同治理的环境税制条件,并分析了环境治理博弈突变率和主体学习能力对主体博弈演化均衡状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环境治理主体博弈的演化过程中,环境税率对政府和企业协同治理的实现存在门槛效应,并且在不同的政府监管力度差异和企业治理力度差异条件下,环境税的门槛效应存在差异性;环境治理主体的学习能力降低和治理系统突变率提高都会显著降低主体间的协同治理状态的稳定性。最后为促进我国政府与企业环境协同治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9, 38(11):93-99.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引起了我国普遍关注。基于wind数据库,利用分层线性模型考察了企业规模与银行业结构对中小企业信贷能力的影响,并引入了商业信用环境变量,研究不同商业信用环境下,该影响是否会发生变化。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银行业结构越分散,企业信贷能力越强,但该影响程度随着商业信用环境的提高而减弱。本研究对于如何提高中小企业信贷能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19, 38(11):100-108.
摘要:在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及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从CES生产函数出发,构建理论模型,试图从人口结构、技术进步偏向角度探索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机制。并通过我国1990-2017年省级层面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要素间是互补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抚养比上升及少儿抚养比下降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时,我国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特征,降低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分区域及剔除异常值进行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
2019, 38(11):109-116.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部门DSGE模型,同时考虑了创新扩散的一般规律(“S型扩散”)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独特作用(节能作用和减排作用)。基于人口老龄化的预测,模拟随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波动,经济系统所做出的响应。结果表明:经济变量对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波动呈现出不同的响应路径,其中资本存量的响应具有滞后性;资本报酬率为首的相关经济变量对于正向冲击的响应出现了“翘尾效应”。最后,本文给出了稳定、正向引导市场预期和在资本市场采取预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2019, 38(11):117-124.
摘要:立足于P2P平台,利用P2P平台个人借款人的信息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来甄别可能违约的借款人。本文基于LightGBM(一种基于决策树的Boosting模型)和Bagging而提出一种新的LGB-BAG模型,有效结合了Boosting和Bagging的优势。结果表明,在N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LGB-BAG的F1均值(预测效果)要高于LightGBM和随机森林;并且LGB-BAG的F1方差也要小于其余两种模型。LGB-BAG的F1均值最高可达到0.71175,且LGB-BAG模型能够显著提高信用风险预测效率。
2019, 38(11):125-133.
摘要:基于技术差距视角,利用共同前沿理论和DEA模型分析比较了2009~2018年我国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和技术差距,并从“生产技术差距”和“企业管理水平”两个维度对各地区钢铁上市企业进行创新无效率分解,寻求效率损失的根源。研究表明:我国钢铁企业创新效率偏低,东、中、西部地区效率依次递减,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水平均不高。共同前沿下的创新效率值均小于群组前沿下的效率值,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的技术差距主要位于0.05~0.3,且近年来呈现缩减趋势。不同地区钢铁企业创新效率损失的根源存在差异性。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是制约东部地区钢企创新效率损失的瓶颈因素。中部和西部地区钢企的效率损失则受制于生产技术差距和管理无效率的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