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1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企业技术经济
    • 环境约束下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技术效率和生产率的测度与比较

      2022, 41(12):1-11.

      摘要 (200) HTML (0) PDF 1.17 M (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对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1991-2016年的分别在考虑和不考虑环境约束下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与比较。研究发现,不考虑环境约束的测度结果忽略了一国发展所造成的污染损失,导致技术效率与生产率被高估;中国的技术效率在考虑环境因素后显著下降,总效率排名从样本中的第16位下降至第40位。时间趋势上,中国的环境效率与技术效率的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且近年来有逐渐趋同的态势;动态视角上,不考虑环境约束时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在考虑环境因素后中国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转变为下降趋势,这其中,技术进步的下降是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 >技术经济管理
    • 知识协同视角下企业突破性创新形成机理研究

      2022, 41(12):12-24.

      摘要 (113) HTML (0) PDF 2.04 M (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突破性创新是刺激技术跨越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揭示其形成原理为攻克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基于突变理论凝练出突破性创新形成机理模型,认为突破性创新“积累-演化-临界-跃迁”的形成路径主要取决于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聚合程度,从知识协同视角出发构建动力学模型以系统性地揭示知识资源到创新突破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外部知识资源的顺利引入是企业实现突破性创新的首要驱动因素,这对解决企业突破性创新的路径依赖和资源约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吸收能力与聚合能力是推动企业形成突破性创新的关键性能力,然而,过高的组织记忆和知识惯性会僵化组织运营模式,遏制突破性创新的形成。研究结论为企业成功实施突破性创新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有助于技术行为从原始技术轨道成功过渡到新技术轨道。

    • >企业技术经济
    • 中国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异与动态演进

      2022, 41(12):25-37.

      摘要 (124) HTML (0) PDF 2.63 M (543) 评论 (25) 收藏

      摘要:为了准确揭示中国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异与时间演进特征,文章在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利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Theil指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 Markov 链估计等方法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9 个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整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扩大态势,区域内差异是造成整体差异的根本原因;②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布曲线中心右移,呈向右拖尾态势,曲线区间宽度明显扩大,主峰峰值显著降低,但极化现象各异;③在考虑空间关联效应下,19 个城市群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转移特征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不同邻近水平环境下,其转移概率矩阵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动态演进特征。研究结论对于缩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与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 >技术经济管理
    • 数字普惠金融、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创新

      2022, 41(12):38-49.

      摘要 (140) HTML (0) PDF 1.19 M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议题。本文将数字普惠金融、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创新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知识产权保护均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与财务风险来促进企业创新;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激励作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与资本市场表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异质性检验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创新的调节作用具有“规模效应”“融资依赖效应”和“阶段效应”。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企业创新的相关文献,还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优化知识产权环境提供了有益启示。

    • >产业技术经济
    • 技术融合对现代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基的中介效用

      2022, 41(12):50-61.

      摘要 (72) HTML (0) PDF 1.67 M (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兴产业普遍呈现出技术融合的趋势,融合创新已经成为把握产业未来发展先机的重要方式,提升响应技术融合的能力是现代制造业企业持续创新亟需考虑的问题。基于技术融合的专利网络特征归结出实践中的三类技术融合形式,应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财报和专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技术融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企业实施中介、接近、聚类三类技术融合均有助于提升创新绩效。同时,影响过程伴随着企业知识基的显著中介效用。特别是,中介效用中知识基的宽度对聚类技术融合的影响和知识基的深度对接近技术融合的影响更为强烈。为优化技术融合策略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企业管理层面的有益参考。

    • >高水平科技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
    • 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均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基于南北视角分析

      2022, 41(12):62-76.

      摘要 (141) HTML (0) PDF 1.43 M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探究了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均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基于我国2001至2020年间的省级数据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利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非均衡特征,通过二次指派程序(QAP)从全样本期和不同时期考察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并尝试从南北视角对上述结果进行解释。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不均衡特征,表现为南高北低的“阶梯式”分布格局。全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地区经济差距在全样本期考察和分期考察中均存在明显影响,在南北地区中,影响强度存在差异,南方地区虽更早的享受到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红利,但其影响强度整体低于北方地区。

    •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 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述评、热点主题与新兴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

      2022, 41(12):77-90.

      摘要 (143) HTML (0) PDF 3.09 M (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把握数字经济研究脉络、热点和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来源文献,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两种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2009年以来数字经济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明确了数字经济年度发表趋势和领域类别、最具影响力和生产力的作者、机构、国家和期刊,数字经济相关研究在经历十几年的停滞后,目前处在快速增长期,研究学科集中在管理、环境科学、通信、环境研究和商业等领域,美国、英国和中国是重要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国家之间和国际研究机构之间的研究合作有待加强。数字经济研究的突显主题经历了三个显著变化的发展阶段,呈现技术—产业—制度不断发展的演化脉络。数字经济研究热点集中在数字化、社会媒介、共享经济和循环经济等四个方面。综合关键词聚类结果和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从技术系统视角数字经济新兴趋势包括数字技术、智能资产和数字平台等;从产业系统视角包括商业模式、价值创造、循环经济、共享经济和零工经济等;从制度系统视角包括平台资本和政治经济等。最后是研究结论和展望。

    • 中国数字经济的投入产出与产业关联分析

      2022, 41(12):91-98.

      摘要 (235) HTML (0) PDF 1.11 M (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重大。分析数字经济产业的投入产出结构及其产业关联特征,对于发挥数字经济的带动和支撑能力、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17年、2018年、2020年中国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数字经济的投入产出结构和产业关联进行刻画,结果表明,第一,数字产业是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要中间投入和上游需求部门;第二,在产业静态关联方面,传统产业与数字产业的产业融合程度仍然较低,而数字产业对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生产过程中均具有重要影响;第三,在产业动态联系上,数字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具有极强的需求拉动作用,但其他行业对数字产业的整体拉动作用较小。基于这些结论,我们为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 >高水平科技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
    • 环境规制能否助推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动态空间Durbin模型的实证研究

      2022, 41(12):99-110.

      摘要 (111) HTML (0) PDF 1.27 M (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对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借助动态空间Durbin模型及半参数空间Durbin模型系统考察了环境规制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时间惯性和空间溢出性;环境规制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U”型,并存在地区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同时,环境规制对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产业结构调节效应和技术进步调节效应。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科学设置环境规制强度,通过“创新补偿效应”引导经济发展动力向技术驱动和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加强跨区域企业技术研发交流合作,创新区域工业高质量发展协同机制。

    • >二十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国农村家庭财富差距

      2022, 41(12):111-122.

      摘要 (99) HTML (0) PDF 1.11 M (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推动乡村振兴是二十大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用分位回归方法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农村家庭财富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家庭财富,有助于缩小家庭财富差距。随着家庭财富由低到高,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村不同财富家庭总资产的正向影响由大到小。由于不同财富家庭的负债结构差异较大,随着财富由低到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净资产的影响则由小到大。夏普里值分解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财富差距的贡献度近三分之一。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于低收入家庭和低教育水平家庭财富的正向作用更强,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农村家庭特别是低财富家庭的创业行为,而创业对于最低财富组家庭资产的正向刺激作用最强;受流动性约束可能性越大的低财富家庭,越能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中获益。因而进一步证实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缩小农村家庭财富差距。本文的研究说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探索农民致富路径和推进乡村振兴有积极作用。

    • >区域技术经济
    • MLP框架下农业低碳转型路径的前因组态研究

      2022, 41(12):123-133.

      摘要 (143) HTML (0) PDF 1.13 M (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碳转型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但现有研究缺乏对农业低碳转型路径的深入探讨。本文在MLP框架基础上,从微观利基层、中观体制层、宏观景观层三方面构建了农业低碳转型的理论模型,并运用NCA和fsQCA对中国31个省份案例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究农业低碳转型路径的前因组态。研究发现:(1)预设的6个前因条件均不构成高/低水平农业低碳转型的必要条件。(2)存在5条驱动高水平农业低碳转型的路径,具体分为两组,分别是“数字基础+数字金融”主导模式,“科研人力+机械投入”主导模式。(3)中国东中西部的农业低碳转型路径存在明显差异。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农业低碳转型理论机制的认识,也为农业低碳转型工作提供了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 >高水平科技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
    • 外部性视角下空铁枢纽促进城市产业发展研究

      2022, 41(12):134-143.

      摘要 (59) HTML (0) PDF 1.12 M (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国多个城市将枢纽机场与轨道交通枢纽连接后进行产业布局,发挥空铁枢纽对城市经济外部性的作用。空铁枢纽是机场与高铁站联通而形成的综合交通枢纽,提升了交通出行效率,交通运输价值显著。空铁枢纽在促进城市产业发展过程中外部性显著,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集聚持续增强,内部化的结果表现为人口集中、知识经济产业集聚、城市经济增长加速繁荣。基于上海虹桥案例研究发现,空铁枢纽在机场和高铁各自产业圈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半径3.5公里的时空经济范围,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与虹桥商务区形成联动,进而形成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政府应积极进行产业布局和政策支持,合理定位城市能级,重视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带动作用,促进空铁枢纽外部性的内部化成功。

    • 企业并购能否抑制经济“脱实向虚”——基于产业优化发展的视角

      2022, 41(12):144-156.

      摘要 (70) HTML (0) PDF 1.35 M (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脱实向虚”问题,微观层面表现为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日益凸显,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导致金融领域的风险集聚,因此如何抑制经济“脱实向虚”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09-2018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非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从产业优化发展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企业并购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影响及作用机制,并采用三重差分法检验境内并购和海外并购对于实体企业金融化抑制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企业并购对于企业的短期金融化行为和长期金融化行为均有抑制作用,且海外并购的抑制作用更强;境内并购主要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和“产业链协同互补效应”抑制企业金融化,海外并购主要通过“产业链协同互补效应” 和“技术协同效应”抑制企业金融化。本文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对资本的吸引力,从而从根本上治理经济“脱实向虚”问题。

    • >其他
    • 资源基础、动态能力与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基于美的集团的案例研究

      2022, 41(12):157-167.

      摘要 (92) HTML (0) PDF 1.23 M (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资源基础与动态能力双视角,选取美的集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资源基础?动态能力?服务化转型”的逻辑框架,探究资源基础与动态能力的互动耦合与协同演化对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并运用扎根理论构建过程机理模型。研究发现:服务化转型的实现依赖于对关键资源的运用,动态能力助力资源发挥最大功效,同时实现自身演化发展;“产品导向服务化——客户导向服务化”构成服务化转型两阶段,第一阶段注重运用组织柔性能力对内部资源开发与重构;第二阶段注重运用变革更新能力和技术柔性能力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与协同,最终实现上下游服务联动及“顾企一体化共生”。

    • 抑制还是促进:企业冗余资源对组织韧性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2, 41(12):168-180.

      摘要 (129) HTML (0) PDF 1.31 M (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2006—2016年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探究不同流动性程度的冗余资源对组织韧性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会对组织韧性产生由促进到抑制的作用(倒U型),而沉淀性冗余资源会对组织韧性产生一个由抑制到促进的作用(U型);进一步地,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探讨冗余资源与组织韧性之间的门槛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将企业规模作为门槛变量进行研究,发现沉淀性冗余资源的门槛效应显著存在,这反映出在不同企业规模中,沉淀性冗余资源发挥着差异性作用;第二,基于组织韧性的情境特征,发现冗余资源在重度逆境事件发生的不同时期存在异质性,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异质性。

    • >技术经济管理
    • 数智赋能驱动场景价值创造实现机理—基于海尔智家和小米的案例分析

      2022, 41(12):181-195.

      摘要 (117) HTML (0) PDF 1.28 M (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海尔智家和小米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数智赋能驱动场景价值创造的实现机理。研究发现:场景价值创造经历场景价值辨识、场景价值聚合与场景价值共生三个环节。在每一环节中,企业需要通过借力相应的数智赋能作用,开展供需资源行动,培育与之适应的场景价值创造能力。具体而言,企业基于数智分析作用,促进客户需求资源识别,发展内容感知能力,实现场景价值辨识;基于数智连接作用,促进供给资源拼凑,发展触点适配能力,实现场景价值聚合;基于数智交互作用,促进供需资源匹配,发展敏捷响应能力,实现场景价值共生。本研究扩展了现有数智赋能和场景价值创造相关研究,对指导企业在数智背景下塑造场景价值优势具有启示意义。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Email:jishujingji@cste.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80-584
ICP:京ICP备05035734号-5
技术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技术经济》
“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与共享”专题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