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2(12):1-1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01606
摘要: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平台,推动绿色发展是其题中之义。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绿色创新,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DID),以我国280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我国沿线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时空差异。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促进了中国沿线城市绿色创新的“增量提质”。②“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数字经济赋能效应和资源集聚效应促进中国沿线城市绿色创新的“增量提质”。③相较于东部和西部城市,“一带一路”倡议对中部城市的绿色创新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④“一带一路”倡议对非资源型城市和特大城市绿色创新“增量提质”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对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023, 42(12):14-2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82503
摘要:后发企业作为颠覆性创新的主要参与者,不仅致力于驱动颠覆性技术、产品在市场的推广和扩散,而且对颠覆性创新的进程能够产生重要影响。运用扎根理论识别我国人工智能后发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关键因素,采用动态Two-step fsQCA提炼“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时期我国人工智能后发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知识搜索”、“跨界并购”、“开放市场”、“协同融合”、“结构适应”、“生态网络”是人工智能后发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六大关键因素。(2)人工智能后发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四条组态路径分别是:“十二五规划”时期的“知识搜索-跨界并购-生态网络”的“技术跃迁”和“知识搜索-跨界并购-结构适应”的“范式转变”;“十三五规划”时期的“知识搜索-结构适应-生态网络”的“组织变革”和“跨界并购-结构适应-生态网络”的“价值创造”。基于研究结论,得到相关研究启示。
2023, 42(12):28-3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21508
摘要:数字消费的渠道线上化、偏好智能化、模式服务化变革改变了消费对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促进产业融合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数字消费侵权、科技平台垄断、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限制我国数字消费进一步发展,而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虚假消费评价、政策支撑力度薄弱等问题抑制我国数字消费对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亟需根据数字消费特征及其驱动产业升级的机理,进行政策体系的系统性调整。
2023, 42(12):35-4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00803
摘要:本文在构建要素扭曲和出口市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总体要素扭曲对制造业企业出口生存状况的效应。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要素扭曲对企业出口生存状态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度,也说明中国出口市场上制造业企业频繁退出与进入的现象部分原因归结于国内要素市场不完善而造成的企业间要素配置效率的差异。其中,资本扭曲对企业参与出口市场持续时间的影响是负面的,而劳动力扭曲是正面影响;资本扭曲对企业-目的地的贸易伙伴持续时间的负面影响,比劳动力扭曲的影响更大一点。虽然资本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延长企业-产品持续时间,但是劳动力扭曲的负面影响更大,总体上要素扭曲对企业-产品出口生存状况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2023, 42(12):45-5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10608
摘要: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同样也要靠人才。可以说,人才已经成为引领驱动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资源。然而,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尚未建立起坚实的人才支撑体系,在人才盘点与规划、人才吸引与引进、人才开发与培养、人才激励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在归纳总结工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人才供需状况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宏观、行业和教育三个层面剖析了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并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人才支撑体系存在的短板。最后,针对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支撑体系面临的困境和短板,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及对策,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撑与基础。
2023, 42(12):56-6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80202
摘要:数字平台生态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但学术界对数字平台生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微信平台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探索数字平台在生态演进过程中核心企业对边界资源的配置以及核心企业与互补者的关系演进问题。研究发现:边界资源动态配置是平台生态演进的关键因素,核心企业通过边界资源设计部署、新增更新、复用再设计促进平台生态演化;核心企业在平台不同发展阶段连接不同互补者,包括交易型互补者、创新型互补者和混合型互补者;三类互补者同核心企业构建基于资源的依赖关系,根据资源内生性和外生性,得出结构依赖、过程依赖和混合依赖三种依赖关系类型,并分析依赖程度的动态变化。核心企业要掌握平台发展的阶段特征,利用边界资源的动态性,实现平台生态发展和对互补者关系的健康维护。
2023, 42(12):70-8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02104
摘要:对中国2015-202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和地方债数据的关系研究表明:地方债水平的提高能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从机制分析发现,地方债发行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刺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地方债发行不利于高素质人才集聚,进而抑制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专项债比一般债更能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地方债发行对提高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非劳动密集型企业、经济发达地区、低债务水平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债发行规模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倒U型关系,地方债水平超过0.0773极值后,地方债发行会抑制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对坚持通过地方债发行促进经济发展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3, 42(12):82-9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81102
摘要:异地商会作为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本文以201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异地商会对企业避税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参加异地商会可以有效抑制企业的避税行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异地商会主要发挥服务会员和服务社会职能,通过缓解外源融资约束和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两条路径削弱会员企业的避税动机,进而降低企业避税程度。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异地商会对于企业避税的抑制效果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力度较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大和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企业中,这说明在治理企业避税方面,参加异地商会与税务部门征管、机构投资者监督和分析师跟踪存在叠加效应,即异地商会能否发挥税收治理效应取决于政府和市场机制是否有效。本文从税收规避视角丰富了异地商会的治理效应研究,从社会组织视角拓展了企业避税的影响因素文献,为促进异地商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践、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供经验参考。
2023, 42(12):97-10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22101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技术贸易开始形成规模并迅速扩大,已经成为推动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本文从中国技术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运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1985~2020年中国技术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短期调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技术贸易收支比对GDP增速在短期和长期均有负向影响,但长期影响比短期影响大;技术贸易收支比对GDP增速之间具有短期反向调整机制,但调整力度较小。
2023, 42(12):109-12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50908
摘要:国内居民劳动参与不足、家庭财务风险隐现,发展数字金融能否破局?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从微观视角探究数字金融对居民劳动参与及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与数字金融使用程度的加深,有助于促进居民劳动参与,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增加居民创业、吸引劳动力流动促进居民进行劳动参与,居民劳动参与的增加有助于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另外,数字金融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的效应还可通过提升家庭金融素养、提高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比例来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特征的个体、家庭与地区,数字金融促进居民劳动参与、降低家庭脆弱性的边际效应既存在“数字红利”,也存在多维“数字鸿沟”。本文的结论为优化数字金融发展,利用数字金融来破解居民劳动参与率不足和家庭财务风险激增两大难题提供了政策参考。
2023, 42(12):125-13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91310
摘要:本文通过将省际、城市数据与CGSS微观数据相匹配,在测度环境基尼系数基础上,采用Probit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环境不平等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工业废水测度下的环境不平等显著降低了居民幸福感,而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烟粉尘测度下的环境不平等却显著提高了居民幸福感。环境不平等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区域和城乡异质性。在环境不平等影响幸福感的路径中,经济增长和健康状况是重要的作用机制,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健康状况只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加强环境治理,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与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对新时代中国政府提高居民幸福感,走出“伊斯特林悖论”有重要意义。
2023, 42(12):138-15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42402
摘要:互联网破除时空限制的特性已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但其能否有效促进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仍有待验证。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稳健最小二乘回归法、分位数回归法、RIF回归分解法检验互联网使用对整体以及处于不同消费水平上的城乡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及其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整体上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发展享受型消费,并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互联网使用对城乡居民的发展享受型消费均呈“U”型影响,但无论处于何种消费水平上,相较于城镇居民,互联网使用总是对农村居民的发展享受型消费产生更强的刺激效应,这在不同程度上对整体以及处于不同消费水平上的城乡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差距产生了系数差距抑制效应,从而在不同程度上缩小了整体以及处于不同消费水平上的城乡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差距。但城乡居民之间互联网使用的禀赋特征差距总是对整体以及处于不同消费水平上的城乡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差距产生明显相对更强的特征差距效应,最终导致互联网使用进一步扩大了整体以及处于不同消费水平上的城乡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差距。
2023, 42(12):152-16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91406
摘要:在考虑养老服务集成商营销努力的情况下,通过设计成本分担契约、收益共享契约激励养老服务提供商改善服务质量,分析了两类激励契约的适用条件;比较了对养老服务质量、营销水平决策和各成员利润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提供商的服务质量、利润会随着成本分担比例的增加而递增,随着收益共享比例的增加而递减;集成商的营销水平会随着成本分担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收益共享比例的增加而递减,利润水平会随着成本分担比例和收益共享比例的增加而递减;需求影响系数对三种情境下的提供商和集成商利润产生正向作用,签订成本分担契约对提供商较为有利,集成商可能更倾向于收益共享契约;成本影响系数则对利润产生负向作用,签订收益共享契约对提供商较为有利,对于集成商来说,其利润在三种情境下的差异不大;成本分担契约对激励提供商改善服务质量和集成商提升营销水平具有最佳的激励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提供商获得的利润总是高于集成商。
2023, 42(12):162-17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71208
摘要:全球劳动力老化的严峻形势下,探索年长员工知识分享的实现机制,对于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本、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主动动机模型为基础,探讨了责任导向对年长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通过线性回归和蒙特卡洛拔靴法对200份40岁以上在职员工三时点配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责任导向会通过提升年长员工的建设性责任知觉进而激发其知识分享;反年龄歧视氛围感知对这一作用过程具有权变影响。文章丰富了年长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前因研究,对企业如何积极应对职场老龄化与年长员工知识传承具有启示意义。
石冠峰 , 刘澳龙 , 王锦慧 , 庞惠伟 , 吴玉莹 , 陈清玲
2023, 42(12):173-18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71111
摘要:工匠精神作为企业实现提质增效、构建竞争优势等目标的关键推手,如何有效培育组织成员工匠精神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探讨的话题。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构建了一个包括情感型领导、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和员工工匠精神的跨层次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通过双时点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情感型领导对员工工匠精神培育具有积极影响;情感型领导通过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间接影响员工工匠精神;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不仅正向调节情感型领导、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与员工工匠精神间关系,而且正向调节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文章厘清了情感型领导与员工工匠精神间的内在机理,也为组织有效培育员工工匠精神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