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2(2):1-10.
摘要:天然气和煤炭价格暴涨是当前全球能源危机的新特点。能源危机这一新特点隐含着能源安全风险来源的变化: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取代地缘政治成为影响能源安全更重要和更持久因素,尽管后者仍是影响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适应能源安全风险新变化的能源安全的理论“逻辑”转变,即从能源供应安全向能源系统韧性的转变,并基于能源系统韧性的逻辑分析了我国能源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新逻辑下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
2023, 42(2):11-19.
摘要:考虑区域创新中政府、企业及市场间的作用,理论分析中国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采用30个省区2008—2020年面板数据以系统GMM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其影响效应及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和正向滞后效应;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效力受到企业创新绩效、市场化程度的单门槛效应影响,存在效力发挥的关键期。研究有助于理清区域创新中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对政府资金干预区域创新的形式作出思考,提升政府科技支出效率,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2023, 42(2):20-30.
摘要:绿色转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在于绿色技术创新,但学界尚未从数字经济产业集聚视角展开分析。基于我国30省市(因数据缺失,不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2013-2020年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产业、数字经济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服务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均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影响程度依次减小且存在滞后性,表明数字经济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更强。通过计算拐点值发现,多数中西部省市处在“倒U型”的左侧,部分东部省市已经超过拐点值。引入环境规制调节变量后,发现其能够强化数字经济产业和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倒U型”影响,且滞后性明显。本研究为我国各省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政策启示,也为提高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现实参考。
2023, 42(2):31-41.
摘要:专利质押融资试点政策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乃至创新投入不足问题,但政策作用机制尚不明晰。选取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生物医药产业,采用2011—2020年沪深A 股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数据,以2016年实施的专利质押融资试点进行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专利质押融资试点政策对生物医药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专利质押融资对生物医药企业绩效有直接影响,并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即专利质押融资政策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物医药企业绩效水平。?异质性检验表明:专利质押融资试点政策对非国有生物医药企业、大型生物医药企业绩效水平的影响程度更高。?进一步分析表明:有形资产比重高低对专利权质押融资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不明显。研究结论不仅为中国目前存在的有关专利质押融资试点政策效力的争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对如何准确地落实中国的专利质押融资试点政策提出建议。
2023, 42(2):42-52.
摘要:实现“双碳”目标下,数字技术应用成为企业推动绿色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以200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正向促进绿色创新;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制度环境正向调节了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而战略风险承担则在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起负向调节作用。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技术资本和融资约束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创新之间发挥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我国东部地区、开展创新合作以及高管党员比例较高的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促进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对我国企业的数字技术应用、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023, 42(2):53-63.
摘要:文章关注“碳排放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而验证“波特假说”在中国市场化环境规制改革背景下的成立性。基于此,文章以2006-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绿色技术创新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碳排放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波特假说”成立,且该结论能够通过稳健性检验;文章进一步研究发现,“碳排放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企业原有创新活动基础上的“杠杆作用”;拓展研究发现,该促进作用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和高碳排放的行业;此外,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在提高绿色创新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3, 42(2):64-77.
摘要: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而创新持续性则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以2009—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与企业创新持续性之间具有“U型”非线性关系,且研发投入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持续性的“U型”非线性影响在不同区位因素下表现出异质性;多个大股东持股以及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持续性的“U型”影响。故政府在采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发展时要谨慎把握政策调控的尺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持续性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3, 42(2):78-89.
摘要:电子商务的跨地域性特征增加了小微企业的创新收益,但其自然垄断属性又会抑制小微企业创新。本文基于中国小微企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电子商务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电子商务不仅能促进小微企业产品技术方面的创新,也能够促进营销、组织、服务等非产品技术的创新。(2)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加速资金回流,增加现金流,更容易进行创新。小微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加大对广告的投入,能够促进非产品技术创新,但对产品技术创新的作用并不显著。(3)相较于主要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的小微企业,主要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的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进行非产品技术创新的效果更好;不同地区的小微企业对于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的创新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2023, 42(2):90-99.
摘要:在当前中国国有企业因其特殊的产权关系和管理体制而只能获得较低创新产出的背景下,本文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视角出发,在公司治理的理论框架下引入了双元创新的相关研究,从而详细地探讨了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如何通过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产出以及双元创新产出提升的微观作用机制,并利用2004—2020年中国A股国有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明显有助于企业整体创新产出和利用式创新产出的提升,而对于企业探索式创新产出的提升却并无显著影响,且具体作用机制与理论分析部分相符,但作用效果却会因企业内部特征的不同以及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特征差异而具有明显区别。由此,应该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以多种方式开展员工持股计划,特别要在高技术型和高学历员工占比较高的国有企业中优先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并进一步优化持股计划的方案设计,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各类员工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2023, 42(2):100-108.
摘要:随着我国深入实施国内大循环发展战略,数字共治成为提升城市群协同发展能级、降低沟通成本、扩大协同辐射力的重要支撑,成为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协同发展基础最好的区域,近年来在以数字共治助力区域协同方面,实现了丰富的探索与实践。本文拟从数字共治和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视角出发,就我国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共治的创新实践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创新探索我国数字共治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2023, 42(2):109-120.
摘要:基于ARIMA-BP神经网络模型并在碳达峰目标下预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碳强度;同时,运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共同前沿理论及MNMCPI对减排潜力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由ARIMA-BP神经网络模型所得碳强度预测序列MSE为0.005,MAPE为1.95%,显示了较高的精度;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碳强度2028年相较于2005年下降67.5%,提前实现国家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其中:贵州碳强度下降幅度最大,2030年相较2005年下降77.5%,福建、江西、海南下降幅度均在65%以上。(2)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减排潜力趋势图在波动中下滑,2016~2030年均减排空间可达26.59%,相当于年均减排21649.33万吨CO2。到2030减排潜力达21.9%,为2016~2030年间最低值,由于减排潜力等于1-碳排放效率,碳排放效率越高则减排潜力越小,这意味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碳排放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3)通过探究CO2排放效率变化,间接分析区域内减排潜力变化动因,发现在MNMCPI分析框架下,区域内MNMCPI均值为1.008,年均增幅0.8%,技术效率变化、最佳实践距离变化和技术差距比率变化均值为1.0031、1.0103、1.0007,年均增幅分别为0.31%、1.03%、0.07%,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潜在最优减排技术不断趋近于全国最优减排技术,促使碳强度快速下降。
2023, 42(2):121-132.
摘要: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加快氢能源规模化部署。本文利用全球变 化评估模型(GCAM)探究全球温控视域下我国氢能作为能源载体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从经济成本、结构优化、减碳潜力等角度揭示氢能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随着减排政策加强、碳价提升,清洁制氢技术的成本优势逐渐凸显,温控1.5℃阈值情景下终端普及率有望达5%,且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接近甚至超过一半;(2)碳中和情景下,2060年,生物质+CCS制氢平准化成本最低,煤制氢成本最高,分别为17.0元/千克和60.9元/千克;(3)氢能利用的碳封存量在碳中和情景下,将由2030年的0.4亿吨提高到2060年的2.6亿吨。氢能将在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3, 42(2):133-142.
摘要:数字经济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创新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模式。企业应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能力,提高市场适应性,增强协同创新效率。此外,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资源,其安全性亦会影响数字化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文章从企业绩效视角出发,以动态能力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为基础,采用逐层回归的研究方法,对550家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进行实证分析,检验数字化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制造能力和数字化服务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数据安全在数字化制造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在数字化服务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据安全在价值共创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价值共创在数字化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文章揭示了数字化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以及数据安全的调节效应、价值共创的中介效应等机理。
吕冉 , 李博浩 , 李敏 , 莫阮清 , 方思懿 , 郭明星 , 陆彬 , 傅晨
2023, 42(2):143-154.
摘要:交通部门是中国最重要的碳排放源之一,交通电动化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纯电动汽车消费为例,采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中国31个省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充电桩数量及电动汽车销量数据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益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对不同用途纯电动汽车购买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温度对销量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公共充电桩数量增加1%,纯电动汽车购买量显著增加0.85%,其中出租租赁用途纯电动汽车销量显著增加1.57%。直流公共充电桩对纯电动汽车购买的影响远大于交流公共充电桩,并对不同用途的电动汽车存在异质性影响。此外,在气温更低的地方公共充电桩对纯电动汽车购买的影响更大,其显著门槛值为15°C,且气温对出租租赁汽车的影响比非营业用途更大。政策制定者应合理考虑公共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增设布局以保障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从而促进交通运输部门 的脱碳进程。
2023, 42(2):155-165.
摘要:疫苗产业是北京未来高精尖产业体系的重要部分。为预判疫苗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厘清北京疫苗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论文构建了纵向包括关键技术、重点产品、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交叉科学与技术共5个层面,横向面向未来10年的分析框架,研判北京疫苗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路径,并绘制出北京疫苗领域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发现北京疫苗领域总体技术水平基础较好,部分子领域与国际比肩,但仍面临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原材料及高端设备“卡脖子”等问题。论文从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政策扶持与优惠政策、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等方面,为北京未来疫苗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2023, 42(2):166-175.
摘要:在组织中,员工不仅需要承担角色范围内的工作职责,很多时候还被要求执行不属于自己本职工作的任务,即不合规任务。然而,不合规任务作为组织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学术界对其影响作用及作用机制还缺乏足够探讨。本研究选取工作投入作为结果变量,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探讨了将挑战性压力评价作为促进机制和将阻断性压力评价作为抑制机制的双重中介模型,并分析了成长需求强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基于两阶段286份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合规任务一方面会通过引发挑战性压力评价而促进员工工作投入;另一方面会通过引发阻断性压力评价而抑制员工工作投入;成长需求强度正向调节挑战性压力评价在不合规任务与工作投入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即当成长需求强度高时,该中介作用越强;成长需求强度负向调节阻断性压力评价在不合规任务与工作投入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即当成长需求强度较高时,该中介作用越弱。研究结果验证了不合规任务对员工工作投入具有双刃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