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2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二十大-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 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与互动响应

      2023, 42(5):1-15.

      摘要 (201) HTML (0) PDF 1.27 M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长江经济带2011-2020年的数据,构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综合指标以及绿色技术创新的综合指标,运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以及全局主成分-熵权法对综合指标进行测度,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考察了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水平,并依据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PVAR模型系统地考察了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稳定上升,整体上由初级协调转变为优质协调,说明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间存在较强的互动水平和较高的协调关系;(2)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长期上体现为相互促进;短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关系,高质量绿色发展可以引导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对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正向影响存在滞后效应;(3)对绿色创新效率分解得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相比于绿色技术效率,绿色技术进步更能够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影响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动态响应。

    • >宏观技术经济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信息共享决策研究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2023, 42(5):16-28.

      摘要 (151) HTML (0) PDF 1.58 M (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信息共享领域,可解决联盟信息共享安全问题,提高联盟主体信息共享意愿,加深信息共享程度,进而提升联盟信息共享效率。使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和学研两方的信息共享博弈模型,并通过matlab仿真对影响双方信息共享决策的政府与区块奖励、惩罚力度、边际成本、风险系数5项因素的影响结果与演化逻辑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信息共享过程相比,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对其共享过程中的各项因素的关键参数值产生了较大影响,更容易推动双方实现均共享的理想均衡状态,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有条件的联盟应致力于区块链技术与联盟信息共享网络的融合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因素组合协同策略,促进联盟的可持续高速发展。

    • >企业技术经济
    • 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2023, 42(5):29-44.

      摘要 (152) HTML (0) PDF 1.22 M (1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化转型是把握时代方向赋能企业战略转型与变革的必然选择。在数字经济迭代更新的背景下,本文引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理论视角,选取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这一结论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外部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内部冗余资源和管理者能力会强化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进一步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激励效应得益于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专业化分工效率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国有和非高新技术企业样本中上述关系更加显著;最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能够提升企业市场价值。本研究助推了全要素生产率动因以及数字经济赋能企业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效应、机制和企业性质差异的理解,为更好的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建议。

    • >二十大-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 文明的力量:文明城市建设如何助推企业绿色创新

      2023, 42(5):45-55.

      摘要 (109) HTML (0) PDF 1.31 M (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党中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背景下,本文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文明城市建设能否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并探究其作用机制与经济后果。研究结果表明,文明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当地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相比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助推效果更明显。机制检验发现,文明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政府规制的“倒逼”效应和政府支持的“补偿”效应。随着地区制度质量、企业资本储备和高管素质的提高,文明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得到增强。经济后果方面,文明城市建设通过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显著提升了企业社会绩效,推动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文章结论从微观层面补充了文明城市建设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溢出效应,拓展了文明城市政策的经济后果研究,从理论层面为利用政策工具完善我国绿色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 >二十大-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 循序渐进还是一蹴而就?政府补助节奏对企业二元创新影响研究

      2023, 42(5):56-67.

      摘要 (88) HTML (0) PDF 1.11 M (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原创性成果稀缺已成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桎梏。传统静态视角研究忽视了政府补助投入的动态特征,导致在评估政府补助规则化程度对企业二元创新(利用性和探索性)的影响时存在明显偏误。基于政府补助节奏的动态视角,本文利用2011—2017年中国A股2002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深入探讨了政府补助对企业二元创新的因果关系、政府补助节奏潜在的调节作用以及企业研发投入所扮演的重要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政府补助对企业二元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颠覆式的探索性创新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是政府补助促进企业二元创新的重要影响路径,并受到政府补助节奏的负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可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补助发放节奏,促进企业对政府补助专有账户资金合理有效使用,最终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等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佐证。

    • >企业技术经济
    • 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2023, 42(5):68-78.

      摘要 (145) HTML (0) PDF 1.04 M (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新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以2015-2020年国家级专精特新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数字化转型与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并从企业外部治理因素(供应链集中度)和内部治理因素(高管研发背景)两方面探析二者关系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正向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外部治理因素(供应链集中度)对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作用;企业内部治理因素(高管研发背景)对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呈倒U型。进一步地,高管研发背景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也呈倒U型;数字化转型与高管研发背景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结论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济后果研究,拓展了创新绩效前因研究的理论基础,可为专精特新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高创新绩效,从而促进其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启示。

    • >(己结束)教育、科技、人才主题专栏(一)
    • 以多层生态战略破解先发者主导优势:以EDA为例

      2023, 42(5):79-90.

      摘要 (261) HTML (0) PDF 1.03 M (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集成电路产业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应运而生并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分工不断演化和发展,成为今天贯穿集成电路全流程和驱动摩尔定律不断延续的基础支撑工具。尽管表现出极端重要性,但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的总体市场规模较小。从当前市场结构来看,美国企业处于先发优势和寡头垄断地位,我国在这一领域发展相对滞后且在美国打压背景下发展严重受限,这也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被“卡脖子”的关键领域。在后发者突破先发者主导优势获取发展机会的过程中,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领域要尤其重视产业生态的参与和重构,通过在创新生态、产品生态、产业生态和国际竞争生态中实施多层生态战略,逐步构筑起后发企业的生态位优势,驱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的高质量发展。基于生态赶超和发展的目标,未来在支持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发展过程中,应当在顶层设计、系统设计、产权保护等方面发挥国家的力量,同时强化在人才和基础创新中的短板,主动融入全球产业生态。

    • >二十大-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 RCEP 框架下企业 OFDI 技术利益的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2023, 42(5):91-103.

      摘要 (79) HTML (0) PDF 1.11 M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合作框架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及其技术利益格局会深远影响成员国的后续科技创新与合作。本文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算技术利益,结合企业、环境、东道国与OFDI特征研究中国企业对RCEP国家直接投资的技术利益实现问题。研究发现:对RCEP国家直接投资对实现技术利益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管理效率的提升强化技术利益的实现能力,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强化技术利益实现的动机。进一步分析表明,国有企业能实现更多的技术利益,而民营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升技术利益实现水平;企业OFDI水平越高、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技术利益实现效果越好;投资到RCEP国家的企业相比投资到“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会获得更多技术利益。

    •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 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视角

      2023, 42(5):104-118.

      摘要 (194) HTML (0) PDF 1.27 M (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数字经济具象化,构建七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通过冲击模拟研究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经济效应,并以209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从“共同度”“富裕度”两个维度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中介变量,数字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的边际影响越强;从数字经济的二级指标看,数字技术、数字金融、互联网经济平台均有助于提升“富裕度”,但数字技术对“共同度”的影响不显著。对此,建议大力引导数字经济赋能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更重视解决数字技术的负外部性问题,让数字经济红利更好为全体人民共享,从而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 >宏观技术经济
    • 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协同推进实践

      2023, 42(5):119-138.

      摘要 (117) HTML (0) PDF 1.14 M (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化是新发展格局全国统一大市场下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表征。从产出、成本双视角建构理论解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对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GVC)地位的影响与调节机制,以2014-2019年我国省级制造业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十三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对制造业总体GVC地位的积极影响尚未充分发挥、而在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则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影响,行业竞争在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影响中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而科技创新能力在西部地区与东北部地区发挥正向调节效应;第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同期积极推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GVC地位攀升,行业竞争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GVC地位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而科技创新能力、制度环境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GVC地位影响的调节效应较弱。这一结论为新发展格局阶段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双循环驱动下国内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和实施区域异质化调节措施提供了可行的政策着力点和优化的路径选择。

    • >二十大-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 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

      2023, 42(5):137-148.

      摘要 (124) HTML (0) PDF 1.10 M (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和绿色发展转型。本文利用2006—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从多维度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减少了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PM2.5、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两个渠道来减少污染排放。本文还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污染减排的影响、作用机制和地区空间差异,也佐证了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

    • >宏观技术经济
    • 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三一重工、特斯拉和酷特智能的多案例研究

      2023, 42(5):149-161.

      摘要 (159) HTML (0) PDF 1.23 M (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造业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需要利用多项数字技术,围绕用户需求对产品进行交互式的创新,以实现产品的敏捷开发、快速迭代及高效的按需交付。满足用户需求是数字型企业的核心目标,鉴于此,本文选择与用户切实相关的两个维度,即个性化需求与产品生命周期来对制造业企业进行分类,并选取三一重工、特斯拉和酷特智能这三家不同类别的典型企业来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试图打开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黑箱”,详细深入的解释数字技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为了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企业首先需要有效的筛选和运用数据,之后在这基础上,进行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及组织架构的变革;最后,在变革过程中,企业要明晰自身定位,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数字化战略,最终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所总结出的理论框架和研究结论为我国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业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 >二十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研究

      2023, 42(5):162-173.

      摘要 (204) HTML (0) PDF 1.18 M (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础设施建设是维持和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在阐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机制和异质性基础上,构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以中国278个城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沿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且该结论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②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对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积极影响;③“一带一路”倡议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在“一带”和“一路”沿线城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一带”沿线城市的政策效果显著强于“一路”沿线城市;④进一步研究发现,科学技术创新效应主要表现在“一带”沿线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主要表现在“一路”沿线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虹吸效应”,产生空间负向溢出作用。研究结论为探索经济复苏增长点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为政府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以及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为政府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 >区域技术经济
    • 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与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

      2023, 42(5):174-188.

      摘要 (125) HTML (0) PDF 1.20 M (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镇化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形态。本文按照“是多少”“主体在哪里”的逻辑顺序,依次研究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和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在简要回顾城镇化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多模型筛选,预测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3.41%~74.53%,并通过与相关研究比照、与八大发达经济体进行对标研究,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由具有较大首位城市、较强吸引力、紧密经济社会联系、承载未来主导产业和有效促进国家战略格局形成的核心城市群构成,是国家未来国土空间结构的大骨架。为此,从首位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流动方向、城市群内部经济社会联系、未来主导产业空间分布和国家战略政策影响等五个方面构建分析框架,并依托路径依赖理论预测2035年中国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将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构成。

    • >二十大-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 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驱动分析——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

      2023, 42(5):189-200.

      摘要 (96) HTML (0) PDF 1.57 M (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水资源刚性约束强、跨域治理难度大、承载力不足等问题的严峻挑战。采用环境经济核算方法与水足迹评估了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描述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经济因素对价值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稳增长,呈现东南部高于西北部的区域差异特点。价值变化受农业总产值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城镇化率、旅游人数等也是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到城市水治理中,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与人口密度、推进跨域协同等措施加快绿色转型。本文探索性地编制城市群水资源生态系统账户并进行了核算,为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技术经济管理
    • 品牌联名产品属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消费者感知价值视角

      2023, 42(5):201-212.

      摘要 (492) HTML (0) PDF 1.11 M (2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产品营销不仅需要满足物质需求,还要满足心理和精神需要,品牌跨界联名营销成为当前正在快速发展的产品营销模式之一。品牌联名产品作为近年来年轻人消费群体偏爱的产品类型之一,未来发展势头不容小觑。本文基于消费者感知价值理论视角,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构建“品牌联名产品属性—消费者感知价值—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运用SPSS和Mplus软件对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在进行品牌联名时不能一味追求名牌效应,而应从消费者感知的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和成本水平入手着重提升产品内在价值;在寻求品牌联名时应优先考虑品牌联名双方的价值适配性;灵活适度使用限量供应、提高产品价格等营销方式。本文研究一方面从品牌联名产品属性角度拓展了消费者感知价值及其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为企业开发品牌联名产品从消费者感知价值角度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启示。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Email:jishujingji@cste.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80-584
ICP:京ICP备05035734号-5
技术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技术经济》
“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与共享”专题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