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2(8):1-12.
摘要:协同创新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基于中国2001—2020年280个地级市数据,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和科技金融相结合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实施双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双试点政策组合能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机制检验表明,双试点通过促进风险机构集聚、改善制度环境和发展金融科技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双试点存在协同创新效应,双试点比单一试点能更有效的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且对先行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城市和非东部地区的城市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本文研究探索了政策组合的协同创新效应,为完善城市创新治理体系提供政策启示。
2023, 42(8):13-25.
摘要:人力资本质量是创新驱动的高级要素,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激励的重要保障,如何加快人力资本质量和知识产权保护两者高度协同,这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人力资本质量模型,使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测算出2000—2019年中国31个省市区(因数据缺失,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并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探究了人力资本质量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绩效,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②知识产权保护是人力资本质量促进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但该机制仅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与人力资本质量高度协同地区。③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知识产权保护与人力资本质量高度协同时,地区倾向于选择自主创新来获取技术进步,能有效促进区域创新绩效;当知识产权保护与人力资本质量低度协同时,地区更倾向于通过模仿创新来获取技术进步,但无法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我国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科技创新强国提供决策参考和经验证据。
2023, 42(8):26-38.
摘要:低碳政策工具是践行“双碳”战略的重要内容,如何以低碳政策工具协同推动经济环境保护双赢。文章采用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低碳政策工具协同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低碳政策工具协同显著激励了绿色技术创新,通过替代变量测试、倾向得分匹配、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依然成立,同时低碳政策工具协同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地理分布差异、环境规制差异、环境污染程度差异而存在异质性。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可知,低碳政策工具协同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调节效应分析可知,以GDP为主导的地方政府竞争在低碳政策工具协同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
2023, 42(8):39-52.
摘要:美国对华近年来秉持科技封锁战略、依据出口管制条例(EAR),对我国相关高科技公司实体以及相关产业进行技术封锁,企图抑制我国创新发展。文章根据EAR公布的实体清单构建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变时点DID模型研究美国科技封锁事件对我国创新产出的实际影响,并考虑模型可能存在的处理效应异质性等问题。研究表明,美国科技封锁战略短期内抑制我国创新产出,但长期内相关技术封锁措施对我国创新产出起倒逼促进作用。其次,科技遏制将通过技术距离提升、产出效应下降以及贸易效应削减方式,对我国创新产出产生不利影响。结合目前的中国实际,我国需坚持创新发展战略目标毫不动摇,同时积极利用国际合作机制,与世界各国探讨建立国际社会新型经贸规则的可能性,多方面应对美国技术封锁事件对我国创新发展的影响。
2023, 42(8):53-63.
摘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普遍重视基于成本和运量的经济评价,但统筹财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安全效益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以服务于以重大铁路项目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分类决策。文章采用“案例法+聚类法+专家调查+扎根编码+反向试算”的多维多轮筛选方法,构建了铁路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进一步结合“有限公益性”观点将指标体系分为内部效益指标和外部效益指标,构建了铁路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二维指标集,为服务于铁路项目决策,将评价结果划分为5类。最后分别选取东、中、西部典型的重大铁路项目进行案例检验,以验证本文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评价结果依次为优秀、较好、谨慎,分别对应优先建设、适度建设、择时建设的决策建议。因此,铁路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判别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类别铁路项目特征,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这也为《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四版)的编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2023, 42(8):64-75.
摘要:跨国技术并购中的知识转移能够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但作为并购方的中国企业在技术上并没有并购对象先进,这就导致并购企业不能有效地管理知识转移过程。为明确在跨国技术并购中知识转移促进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并解释知识一致性、战略互补性、组织匹配性等因素对于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机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海尔集团并购FPA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技术创新机理。结果表明,跨国技术并购过程中知识一致性、资源互补性、组织匹配性等因素,有助于并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并最终提升了并购企业的创新绩效。知识一致性、战略互补性和组织匹配性增强了知识转移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从知识转移研究的角度看,知识一致性能够提升吸收能力,并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从并购研究的视角看,战略互补性、组织匹配性则为知识转移提供了保障机制。最后,本文提出我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战略获取关键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评估与并购对象的知识一致性、战略互补性和组织匹配性,能够提升并购企业的吸收能力,增强并购双方的跨组织创新网络与联系,使得知识转移更加容易在并购企业双方之间发生,最终提升了并购企业的创新绩效。
2023, 42(8):76-88.
摘要:目前学者们较为关注大数据能力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但大多笼统探究大数据能力对企业创新的直接影响,深入探究其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的研究尚未完善,立足于农业科技企业的研究更是缺乏。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深入探究大数据能力对农业科技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双元组织学习为中介变量,以市场导向为调节变量,建立可调节的中介模型。基于181家农业科技企业样本,结果表明:大数据能力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在大数据能力和企业创新间均具有正向中介作用;市场导向增强了大数据能力对利用式学习的促进作用,且强化了利用式学习的中介作用;但其并未显著增强大数据能力与探索式学习的关系,以及探索式学习的中介作用。
2023, 42(8):89-98.
摘要:采用Meta分析方法,基于172篇中英文实证文献,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的作用机理,并深入探讨了潜在调节变量对二者间关系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二者关系受到文化背景、企业规模、主客观测量方式和创新投入产出测量方式的调节。具体而言,相比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的相关性比大型企业更强;相较于客观测量方式,主观测量方式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有利于创新;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比创新投入更大。
2023, 42(8):99-111.
摘要:数字化转型在后发追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有研究对于选择何种数字化转型模式、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后发追赶并未给出明确的解答。基于309家后发企业样本,文章实证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后发追赶的影响,并探讨了知识搜索在上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制造过程数字化和商业模式数字化均对后发追赶有促进作用;反应型知识搜索强化了制造过程数字化与后发追赶的关系,却削弱商业模式数字化对后发追赶的作用,而前瞻型知识搜索的调节作用与之相反;反应/前瞻双元型知识搜索仅增强了制造过程数字化对后发追赶的作用。研究在丰富数字化转型和知识搜索理论的同时,为后发企业选择有效的转型策略并实现后发追赶提供了借鉴。
2023, 42(8):112-123.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加强供应链韧性治理则是构建安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途径。供应链韧性具备系统集成性特征,企业为统筹经济效率与安全的双重目标,需要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中与合作伙伴加强协同合作,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治理过程中的预测、响应、抵抗、恢复和学习能力,从而提升供应链韧性治理水平。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内外部经济形势,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治理,提升企业与产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能力,有利于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3, 42(8):124-134.
摘要:ESG已成为衡量企业表现的重要指标。研究企业ESG评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利于激发企业的ESG意识,使企业积极承担ESG披露责任,弥合投资者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本文以2010年—2020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企业ESG评级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以及信息透明度的机制效应,并进一步检验企业污染程度、所有权性质、区域发展程度的异质性。实证表明:(1)良好的ESG表现可以直接提高企业绩效。(2)企业信息透明度为其机制(3)ESG表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受企业污染程度、 企业性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低污染、非国有、东部地区以及非省会城市企业ESG评级更能显著提升企业绩效。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供决策可借鉴的经验。
2023, 42(8):135-144.
摘要:全民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农户共同富裕,而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户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共同富裕。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增加创业机会、优化要素配置结构、促进区域人才流动赋能农户共同富裕。异质性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数字技术应用水平、财产性收入与社会关系的农户来说,数字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并不存在明显差异,这体现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包容性。据此,提出夯实数字乡村建设根基、发挥包容性创业“推进器”作用、借力信息化平台优化要素配置结构的对策建议,以期发挥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农户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
2023, 42(8):145-155.
摘要: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成为研究热点,但主观社会地位对制造业工人工匠精神影响的研究少有论及。本研究以制造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情感个性系统理论,构建主观社会地位影响工匠精神的双路径模型,检验心理所有权与和谐式工作激情在主观社会地位与工匠精神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关怀型伦理氛围的调节作用。通过对收集的538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主观社会地位对制造业工人工匠精神有显著正向影响;(2)心理所有权与和谐式工作激情在主观社会地位对工匠精神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关怀型伦理氛围在心理所有权、和谐式工作激情与工匠精神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揭示了主观社会地位对制造业工人工匠精神的双路径影响机制,丰富了工匠精神的前因变量研究,并为培育制造业工人工匠精神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