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3(12):1-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101804
摘要:本文探讨通过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大模型技术体系的构成,阐释其工程学基本概念,介绍关联度预测的一种科学解释——类LC理论。基于该理论,分析大模型的奇异表现的深层原因与重要后果,形成对大模型技术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梳理制造业细分行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三项基本要求——专业性、逻辑可靠性和知识能力;分析大模型技术与人工智能强力法技术相集成的核心难点;提出构建行业人工智能系统的封闭化方案,由该方案构建的行业人工智能系统满足三项基本要求,并具有可解释性和可控性。最后,简要讨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从“新技术的行业应用”向“新技术驱动的行业创新”转变的新趋势。
2024, 43(12):10-2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101816
摘要:AI大模型的发展正在重塑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的创新模式,使二者互动机制更加紧密,然而现有文献对AI大模型赋能下需求-技术互动创新过程与机制缺乏探讨。为此,本文基于技术轨道与市场轨道视角,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天猫精灵产品创新中的应用,提炼出AI大模型赋能下的技术推动、需求拉动及双轨交互创新路径。研究表明:(1)传统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参与技术识别、市场验证和测试发布等环节融入技术推动创新,通过用户需求获取、评估与转化、促进个性化需求挖掘与实现等环节嵌入需求拉动创新;(2)AI大模型通过促进创新构思与技术演进、双向互动与迭代创新及知识扩展与行业转型,深度赋能技术与需求的协同演进及产业升级。(3)与传统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的“技术-需求”弱耦合模式下的创新扩散相比,AI大模型以其拓展“用户属性”“创新者职能”以及“知识领域”方面的显著优势推动了“技术-需求”强耦合模式下的创新扩散。本研究为AI大模型赋能下的企业创新管理和产业升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2024, 43(12):23-3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51717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并指出构建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数据要素则通过自身特性与其它生产要素融合发生作用,从而孕育新质劳动资料、滋养新质劳动对象、塑造新质劳动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质态。但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劳动者能力不足够、劳动对象供需不平衡、劳动资料转变不顺畅、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够之现实难题,阻碍了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鉴于此,亟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夯实新质生产力形成之源; 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新质生产力增长之路;形成政府、市场与企业三方合力,完善新质生产力支撑之系;深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变化之速;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基,进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4, 43(12):35-4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70516
摘要:基于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测度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据要素集聚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数据要素集聚推动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结论在PSM-DID、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数据要素集聚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随着行业竞争、媒体关注的增强,数据要素集聚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增强。数据要素集聚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高科技行业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的地区中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可以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且该作用具有可持续性。研究结论为如何利用新型生产要素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及理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因后果”提供了启示。
2024, 43(12):47-5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32901
摘要: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培育具有高科技、高效能与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重要部门。本文根据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和五菱汽车三家龙头企业2013-2022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申请数据,构建Lotka-Volterra种群竞争模型,探究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竞合关系模式以及演变趋势,为新能源汽车业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速高质量创新成果突破提供科学参考。研究发现:(1). 考虑竞合关系的Lotka-Volterra种群竞争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水平,竞合关系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演变的重要驱动变量。(2). 根据三家企业间的竞合关系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当前,“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五菱汽车+吉利汽车”两两间表现为“双向促进型”,“比亚迪汽车+五菱汽车”则表现为“竞争合作型”的关系模式。(3). 仿真结果显示,随着竞合系数的变化,三个创新主体创新产出呈现出明显差异化的变化态势。“双向促进型”竞合关系强度上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为正,其中吉利与五菱汽车间的促进作用最突出。因此,培育不同创新主体间有序竞争模式优化,增强龙头企业的合理竞争强度,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创新成果增长、支撑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方向。
2024, 43(12):60-7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41105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创新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本文基于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与上市公司前五大供销商名单数据,通过将IPC专利号分类与文本分析结合,并以企业数字创新专利刻画数字创新水平,实证考察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创新对中游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上下游企业数字创新水平提升显著地促进了中游企业数字创新,即存在显著的正向产业链溢出效应;这种效应在上游企业、位于同一行业的企业和相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技术知识扩散与市场绩效激励是溢出效应的两个作用渠道。本研究揭示了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间溢出效应的微观机制,为推动企业数字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促进数字经济与产业链实体经济融合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2024, 43(12):71-8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31205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度推进,后发企业不断在市场中崭露头角,正逐渐从创新追赶向创新前沿演进。尽管已有后发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已充分发展并逐步位于领先位置,但以创新追赶中基于相同创新生态生态位后发企业追赶领先企业的动态过程机制却鲜有研究。通过对消防企业泰和安纵向单案例分析,搭建“追赶压力—追赶过程—追赶结果”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在生态融入阶段,从技术、制度、市场三个机会窗口全面识别并引导企业采取不同的战略响应,拓展了机会窗口与战略耦合性研究;在创新追赶阶段,创新演化特点呈现出由“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的递进趋势;创新生态融入表现为“嵌入”到“演进”再到“稳固”逐渐深化的过程,实现了自身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跃升。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机会窗口理论提供参考思路,进一步完善我国后发企业追赶研究并拓展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体系。
2024, 43(12):84-9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40209
摘要:推动地方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盘活区域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孵化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洪泰智造为对象展开案例研究,剖析了孵化器如何推动以其为核心的创业生态系统的进化,并进一步提炼了孵化器发展过程中双元能力架构的动态耦合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创业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包含三个阶段,进而剖析了结构性、环境性和领导性三种双元能力在孵化器推动创业生态系统进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从动态视角出发归纳了三种双元能力的典型构型,厘清了它们之间的互动耦合关系及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诠释孵化器如何推动创业生态系统的进化,丰富了双元能力间耦合架构的研究。
2024, 43(12):97-11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40309
摘要:生鲜电商平台保鲜效率不同导致其平台产品新鲜度和价格存在差异,影响了消费者购买决策。目前生鲜电商市场竞争激烈且运营混乱,为科学指导生鲜电商平台健康发展运营,基于Hotelling构建双寡头生鲜电商平台竞争模型,研究保鲜效率影响下的两生鲜电商平台的产品新鲜度竞争和价格博弈,并讨论消费者特性和保鲜效率对两生鲜电商平台竞争博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鲜效率高的生鲜电商平台单位保鲜成本低,其选择提供高新鲜度高价产品的策略是有效的,反之亦然。特别地,对于生鲜产品,无论消费者特性如何,低价策略无法有效抢占市场份额,生鲜电商平台应提高自身保鲜效率,降低保鲜成本,此时平台能从高新鲜度高价产品策略中有效获利。
2024, 43(12):111-12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81306
摘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应用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技术,以中国知网中关于“企业设计创新”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可视化图谱绘制,分析近30年企业创新设计研究的进展、热点以及未来趋势。结果显示:中国企业设计创新研究成果丰硕,主要聚焦于路径、机理研究方面,如设计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路径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企业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路径、机理等。中国企业设计创新研究挑战诸多,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的集群效应较低;国家合作与比较研究鲜少;宏观指标的研究较少。中国企业设计创新研究未来应该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合作研究;全球化视野的比较研究以及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