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3(2):1-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01907
摘要:基于OECD主要国家和中国2009—2021年数字服务贸易数据,在测算其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上述国家数字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和分行业竞争力的状况,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剖析了数字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服务业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规模、研发水平对数字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具有不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此,我国应立足传统货物贸易优势,带动数字服务贸易“ 弯道超车” ;加大数字科技研发投入,利用科技赋能数字服务贸易行业的效率变革;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加大数字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强化数字服务行业的智力支撑。
2024, 43(2):10-2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63005
摘要:在新发展阶段如何通过数字贸易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备受关注。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数字贸易与高质量充分就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理论阐释并实证检验了数字贸易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考察期数字贸易对高质量充分就业有显著推动作用,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机制检验结果揭示,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积累分别从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端发挥着重要的中介渠道作用。门槛分析显示数字贸易水平越高,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推动作用越强。空间溢出检验发现,本地数字贸易发展对邻地就业产生正向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中,数字贸易对高质量就业比对充分就业的推动作用更大,对东部地区的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研究结论为更全面地考察数字贸易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实证支持和政策参考。
2024, 43(2):22-3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91810
摘要:双积分政策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布局的转变,而协同创新有利于车企其提升研发创新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本文在此背景下,构建了新能源车企、传统车企和政府的三方博弈矩阵,研究新能源汽车平均收益、协同创新所获积分和NEV积分的单位售价、协同创新的额外费用、市场订单总量、抢夺市场份额、政府激励额度、监督成本和企业所得税税率等因素对三方协同创新博弈的影响。研究表明:1.车企始终都选择协同创新,但趋向协同创新的意愿受新能源汽车平均收益、新能源汽车市场订单总量、抢夺市场份额的影响。2.在双积分政策的背景下,政府从行业的直接引领者转向间接监督者,车企策略选择几乎不受政府激励大小的影响。3.政府参与协同创新的意愿随着新能源汽车平均收益、车企NEV积分收益、市场订单总量和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增长而变强,随着激励额度和监督成本的增长而变弱。本研究有助于双积分政策时代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施策。
2024, 43(2):33-4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92105
摘要:随着华为Mate60 Pro的回归,国内消费者对国货的热情再度被激发。与此同时,近年来各大电商平台上的国货销售量快速增长。国潮活动、网店预售和直播销售成为消费者购买国货的重要方式。然而,如何利用平台经济和电商的力量将消费热情转化为消费习惯,并促使消费者形成常态化的购买意愿,是亟需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和偏最小二乘定量分析方法,验证了电商平台在促进国货消费习惯形成中的中介作用。研究认为,电商平台在开展国货销售活动时应更加注重以中国文化为基础,重点满足消费者对精神追求的需求。这一研究为未来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填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
2024, 43(2):46-5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62807
摘要:文章基于2007-2021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同群效应的存在性、产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问题。结果表明,企业服务化转型存在地区同群效应,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学习模仿是企业服务化转型同群效应的产生机制,市场竞争程度是影响服务化转型同群效应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同群效应存在异质性,固定资产比重低或客户集中程度高的企业,开展服务化转型的同群效应更显著。
2024, 43(2):56-6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92804
摘要:企业通过创新主体网络协同,构建出价值共创的创新生态系统,以便在数字化时代感知并适应数字环境变化,为此需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成机理进行探究。以数字创新企业——华为汽车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分析法,基于动态能力的理论视角,研究华为汽车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机理和演化路径。研究发现:(1)数字创新企业构建出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历经三个阶段,拥有三条演化路径和四种能力。三个阶段为整合数字资源阶段、拓展数字资源阶段和共享数字资源阶段;三条演化路径为市场需求、跨界交流和网络协同的路径;四种能力为信息感应、资源整合、资源获取和资源重组能力。(2)数字生态环境和动态能力是推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演进的内在动力,使系统组织构架不断升级,派生更多创新主体,形成网络协同架构。研究结论对数字创新企业如何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理论性指导和实践价值。
2024, 43(2):68-7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83008
摘要:跨国并购被认为是后发企业获取创新资源实现技术追赶的有效捷径。对被并方资源形式拥有并不等于技术能力提升,有效内化并购资源才能支持后发企业技术能力跃升。但文献对“并购—技术追赶”的资源整合的动态机制缺乏充分理论解释。将沈阳机床并购德国希斯的整合实践作为案例样本,借鉴与组织技术转移和创新关联性较强的“智力资本”概念体系,探索基于并购的“智力资本整合—技术追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基于并购的技术追赶遵循“吸收模仿—集成创造—主导领先”发展路径;(2)“并购追赶”导向下智力资本整合呈现“人力资本整合主导—社会资本整合主导—组织资本整合主导”演进轨迹;(3)智力资本整合效应呈现“逆向吸收效应—多元融合效应—能力重构效应”动态转变。
2024, 43(2):79-9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82110
摘要:平台经济聚焦数字平台及其生态系统,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又发挥着驱动实体经济成长的基本功能。文章将数字平台生态观与社会网络理论对话,纵向剖析蚂蚁集团数字平台金融生态系统的网络赋能、价值共创及两者关系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平台金融生态系统以平台网络为价值共创的赋能基础,网络赋能促进价值共创,反推新一轮网络赋能,遵循“平台网络I—网络赋能—共创价值输出—平台网络II—网络赋能优化”路径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正反馈循环,共同作用于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本文深化了数字平台金融生态演进背后阶段化、连续性的赋能机理研究,对数字金融平台充分发展和赋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向而行、深度融合”具有启示意义。
2024, 43(2):92-10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90302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发挥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成为关键议题。本文以2011—2021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并分析差异化战略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企业差异化战略的强度与技术创新成果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联,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动态网络能力的构建与数字化转型机制的引入而实现。此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差异化战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负向调节作用。拓展研究发现,差异化战略在提升企业创新质量方面的效果较为有限,尤其是在优质专利指数等创新质量评价标准上的提升表现相对减弱。研究结论为优化动态网络能力、深化数字化转型、克服技术障碍,以实现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目标提供了实质性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2024, 43(2):106-11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82401
摘要:在国家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背景下,二元创新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维持经营绩效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作为企业战略决策人的管理者并非都具有长远的战略目光。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管理者短视与企业二元创新间的关系,并对管理自由度和环境不确定性对其的调节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管理者短视显著抑制了企业的二元创新;其中管理自由度强化了管理者短视对企业二元创新的抑制作用;而环境不确定性弱化了管理者短视对企业二元创新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拓展了管理者短视与企业二元创新的相关关系,对企业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的聘任以及企业的战略选择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2024, 43(2):118-12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92611
摘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开放式和共享式的办公空间设计,而开放式和共享式办公空间设计导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办公场所隐私缺失。本研究基于情感事件理论,通过对210名员工进行时间间隔为两周的两阶段问卷调查,探析了工作场所隐私缺失会怎样通过消极情绪影响到员工的工作脱离行为。最终我们得到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场所隐私缺失会对员工的工作脱离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消极情绪在两者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控制点调节了工作场所隐私缺失与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相较于内控制点个体,外控制点个体更容易受到工作场所隐私缺失的消极影响,其消极情绪的增加更为明显,对工作脱离行为的影响也更强烈。
2024, 43(2):129-14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92402
摘要:企业践行ESG是否会因占用资源加剧破产风险,造成与ESG原本可持续发展理念直接相悖的事实结果?对此,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开展实证检验,在当前广泛研究的ESG与企业收益的关系基础上,从破产风险视角进一步权衡改善ESG带给企业的风险和收益。研究发现:企业改善ESG表现可以降低代理成本、缓解融资约束进而有效缓解破产风险;且该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高管持股比例高和所在地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中更加明显;较高的ESG评级波动会削减ESG表现原有的破产风险降低效果,反映出明显的ESG评级不稳定将弱化改善ESG表现向市场释放正面信息和赢得利益相关者支持的效果。本文建议企业积极主动贯彻ESG理念,政府加快健全企业ESG相关信息披露制度工作进度,社会公众给予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更多支持与关注,旨在助力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企业践行ESG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