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4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以新促质,蓄势赋能——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形成机理及实现进路

      2024, 43(3):1-1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40302

      摘要 (275) HTML (0) PDF 1.04 M (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 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 年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 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3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技术经济学科相关研究带来机遇和挑战。 为此,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经济》编辑部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评估与战略规划研究咨询中心,于2024年3月24日共同举办“以新促质,蓄势赋能———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形成机理及实现进路” 专家座谈会,组织专家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及其对技术经济学科发展带来的挑战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现将专家观点摘编刊发。 同时《 技术经济》还将陆续刊登“ 新质生产力”专题文章,敬请关注。

    • >宏观技术经济
    • 平台企业加速数据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逻辑与进路

      2024, 43(3):14-2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32802

      摘要 (235) HTML (0) PDF 1.16 M (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推动数据这一新型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然而,数据要素的供给、流通和使用仍存在卡点堵点,突出表现为缺少有效的生态连接主体和价值共创机制。平台企业是数据要素向生产力转化、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有力主体,但鲜有研究关注到平台企业如何发挥资源、技术与场景等优势,以新机制加速数据要素向重大场景转化,催生新质生产力。本研究立足于数据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新使命、新要求和短板痛点,基于场景驱动创新理论,系统论述平台企业牵引多维场景和多元主体构建数据要素创新联合体这一新质主体,推动形成数据要素“收-存-治-易-用”价值链良性循环,加速数据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理论逻辑。进一步,结合典型实践提炼总结平台企业构建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转化“生态飞轮”的四个实践路径,旨在以平台企业这一新质主体,探索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数据要素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转化,释放数据要素放大、叠加、倍增价值,赋能千行百业万企场景创新,培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 >二十大-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 绿色研发补贴与绿色技术创新 ———迎合视角的异质效应检验

      2024, 43(3):23-3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92501

      摘要 (209) HTML (0) PDF 1.09 M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绿色研发补贴是指中央或地方政府鼓励企业从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财政补贴。在“双碳”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导向下,绿色研发补贴能否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还有待深入研究。文章以企业的迎合行为为视角,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研发补贴对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激励效应。研究发现:①绿色研发补贴能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结论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②绿色研发补贴对绿色技术创新激励存在异质效应,表现为对绿色技术创新数量的促进作用优于质量;③企业对绿色研发补贴存在迎合行为,这导致绿色研发补贴产生“强数量、弱质量”的激励异质效应;④绿色研发补贴的激励异质效应受到行业污染程度和环境规制强度的差异影响,表现为相较于重污染行业,绿色研发补贴对非重污染行业的激励效果更优,但迎合行为的存在也会导致“强数量、弱质量”的激励效应;环境规制强的地区绿色研发补贴能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增量提质”,表明强规制能制约企业策略性创新的迎合行为。基于对绿色研发补贴激励效应的分析表明,政府在以绿色研发补贴激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时,应警惕微观企业的迎合行为,优化政策工具。本研究不仅深化了绿色研发补贴的量化研究,而且识别并检验了迎合行为的扭曲效应,为完善绿色研发补贴标准的制定和发放以及推动企业高质量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微观经验支撑和对策建议。

    • >宏观技术经济
    • 人才支撑产业与创新融合发展——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及展望

      2024, 43(3):36-5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2405

      摘要 (146) HTML (0) PDF 2.58 M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才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挑战,但人才支撑产业及创新的融合研究进展缓慢,后续发展方向亟待明确。基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CSSCI和WOS核心数据库中304篇国内文献和233篇国际文献进行特征分析、关键词分析及内容分析,构建人才支撑产业及创新的融合发展的研究框架。结果表明,该领域国内国际文献数量均呈增长态势,但有四层面问题:(1)对话层面缺少成熟的学术共同体;(2)理论层面概念含糊不清、理论杂乱零碎;(3)方法层面缺乏固定的方法体系;(4)机制层面对人才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前后向环节关注失衡,核心研究仍有待丰富。据此,从上述四方面反思该领域的问题现状并提出后续研究方向。

    • >二十大-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 “逆向混改”如何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民企绿色创新? ——基于代表性产业比较分析的视角

      2024, 43(3):51-6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10213

      摘要 (262) HTML (0) PDF 1.22 M (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逆向混改”现象普遍的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两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民营企业“逆向混改”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逆向混改”对民企绿色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逆向混改”可以有效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民企提高绿色创新绩效。机制检验发现,“逆向混改”具有促进专业化发展和融资约束缓解的“双重功效”,有利于促成民企绿色创新发展的“护城河”和“蓄水池”。基于代表性产业比较分析发现,环境规制的合理设计及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民企“逆向混改”对绿色创新的协同效应;创新补贴政策的适度强化及激励,可以有效地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民企“逆向混改”对绿色创新的互补效应。研究揭示了“逆向混改”推进民企绿色创新的影响规律,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启发。

    • >宏观技术经济
    • 数字赋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机制——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

      2024, 43(3):64-7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02103

      摘要 (133) HTML (0) PDF 1.35 M (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成为我国制造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需从数据要素视角深入分析数字赋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机制。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理论,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构建了数字赋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企业价值链上主要模块基于不同功能和目标采用不同的数字技术,形成生产流程、研发模块和营销体系全联通,在联通过程中以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赋能,主要体现为:生产流程中,基于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系统形成全流程动态反馈赋能机制,以数据的采集、传输和监控促进工艺创新;营销体系中,基于大数据技术形成全面需求双维度反向赋能机制,以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可视化促进产品创新;研发模块中,基于自身数字化升级和数字平台形成全联通赋能机制,以数据的搜寻、分享和整合促进联动创新。

    • >二十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颠覆性创新?——基于潍柴集团的案例研究

      2024, 43(3):77-9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90612

      摘要 (114) HTML (0) PDF 2.28 M (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促使企业进入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数字产物的嵌入,在二者的催化下多端颠覆性创新成为企业转型新常态,而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制造业企业颠覆性创新形成数字化颠覆性创新以把握数字时代契机,打造企业新型竞争优势是可拓展的研究问题。本文以潍柴集团为例,依托于颠覆性创新理论,通过程序化扎根理论分析对象,对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颠覆性创新的过程机制以及形成路径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企业进行数字化颠覆性创新要经历驱动、转型以及多元三个阶段。驱动阶段,企业受内外驱动因素影响,启动数字化颠覆性创新;转型阶段,企业以生产模式转变与组织结构演化为行动路径,通过对企业内外的数字化实现企业的数字化颠覆性创新;多元阶段,通过实现商业生态系统的数字颠覆性创新进行创新外延,形成数字商业生态系统模式,完成颠覆性创新转型。

    • >宏观技术经济
    • 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基于多时点DID的实证

      2024, 43(3):94-10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11308

      摘要 (127) HTML (0) PDF 1.91 M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多期双重差分法(PSM-DID)考察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机器人应用能够显著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在更换解释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机器人应用可通过促进企业创新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在规模更大、资本密集度更高的企业中更显著。 进一步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缩小显著表现为降低高管超额薪酬进而缩小企业内超额薪酬差距。 本文研究为探索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治理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为我国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收入公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 >决策定价、市场机制、决策理论
    • 员工热情和能力与关系质量对消费者宽恕意愿的影响 ———基于在线旅游平台系统的研究

      2024, 43(3):109-12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92616

      摘要 (110) HTML (0) PDF 1.08 M (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线旅游平台系统中,由在线旅游平台、服务提供商和顾客所组成的三元交互关系让服务失误发生后的情况更为复杂,服务补救在此情景下的效应值得更多关注。本文通过情景实验,从员工行为表现和关系质量两个视角探讨在线旅游平台系统中服务补救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服务提供商员工的高热情低能力对顾客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质量、顾客与在线平台的关系质量有正向影响;顾客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质量对顾客与在线平台的关系质量有正向影响;顾客与在线平台的关系质量对顾客对于在线平台的宽恕意愿有正向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拓展服务补救理论在不同场景中的适用性,进一步探索了顾客产生宽恕意愿的前因,为改进在线旅游平台对于服务提供商的管理提供指导。

    • >宏观技术经济
    • 宗族文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制度复杂性战略响应视角

      2024, 43(3):121-13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90515

      摘要 (106) HTML (0) PDF 1.14 M (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宗族文化的不断渗透,中国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宗族文化逻辑与企业逻辑共栖带来的制度复杂性。如何有效应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制度复杂性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基于制度复杂性战略响应视角,文章系统考察企业如何对宗族文化影响下的制度复杂性进行战略响应,以最终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通过对193份企业与企业所在城市配对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宗族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倒U型影响;资源柔性中介宗族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倒U型影响;协调柔性中介宗族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倒U型影响;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增强宗族文化较低水平时宗族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并且增强宗族文化较高水平时宗族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在揭示宗族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同时,纠正部分学者对宗族文化的消极认知偏见,并为中国“本土化”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Email:jishujingji@cste.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80-584
ICP:京ICP备05035734号-5
技术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技术经济》
“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与共享”专题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