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44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企业技术经济
    • 数字化转型、创新链溢出与下游企业创新

      2025, 44(6):1-1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102506

      摘要 (6) HTML (0) PDF 1.01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内驱力之一,也是赋能创新网络的重要动力之一。本文基于2007—2022年上市公司的专利及其引用数据,考察了数字化转型通过创新链的溢出效应对下游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下游企业的创新水平。而且在国有企业样本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低的地区样本中,数字化转型对下游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更大。机制分析表明,知识溢出效应是数字化转型促进下游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维度的数字化转型对下游企业的创新影响不同,其中技术与平台维度的数字化转型对下游企业的创新促进效果更大,并且数字化转型对下游企业的创新效率、创新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研究,同时为企业积极融入创新网络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

    • 中小企业政府采购的“维稳促新”效应——基于双重网络视角

      2025, 44(6):17-2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81906

      摘要 (4) HTML (0) PDF 960.77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高动荡性和高不确定性的乌卡(VUCA)环境下,中小企业政府采购的“维稳促新”效应日益明显。文章利用2017-2022年中国新三板挂牌企业为样本,从内外部合作网络的视角来探讨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小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订单越多,其创新水平越高。机制检验表明,政府采购主要通过稳定企业外部供应链交易关系和内部发展预期来激励中小企业创新。此外,政府采购对高科技中小企业、高行业竞争度中小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作用更强;相比常规采购,政府创新采购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作用更显著。研究结论为政府采购“维稳促新”提供全新证据,为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政策化解发展不稳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 >技术经济管理
    • 人工智能能力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

      2025, 44(6):28-3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80909

      摘要 (7) HTML (0) PDF 1008.75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当前全球技术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突破性技术创新已成为我国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和推动行业变革的关键动力。数字时代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来促进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实现成为企业战略中的重要议题。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本文构建了“人工智能能力-知识动态能力-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并深入探讨了其内在作用机制。通过对312 家企业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人工智能能力能够直接推动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②知识动态能力在人工智能能力与突破性技术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特别是在知识创造和知识整合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③数据驱动文化作为调节变量,能够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使得在数据驱动文化较强的企业中,进一步推动突破性技术创新。本文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数字化时代突破性技术创新实现的内在机理,为企业如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以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制造商和用户协同创新: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

      2025, 44(6):40-5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5010102

      摘要 (4) HTML (0) PDF 1.16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后熊彼特创新范式的兴起,制造商与用户(MU)协同创新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为构建MU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梳理了MU协同创新的理论脉络,明确了MU协同创新与单一创新主体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包含角色、模式、过程、机制和成果转化的MU协同创新理论框架,提出MU协同角色和协同模式驱动MU协同创新过程,制造商和用户将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模式展开协同创新过程。从战略-知识-组织-数字4个方面构建了MU协同机制。并且,从成果转化的异质性需求、使用和验证的机会、创新成果首次采纳和扩散三个方面探寻MU协同成果转化。亦提出用户主导、人工智能赋能及生态系统情境下的MU协同创新三个未来研究方向。通过对MU协同创新理论框架的构建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提出,为学术界和业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 >企业技术经济
    • AMC视角下高管警觉性对企业跨界创新的影响

      2025, 44(6):54-6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81708

      摘要 (9) HTML (0) PDF 1008.08 K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态环境下,企业高管通过综合对内外部环境的扫描、捕捉与评估来激发跨界创新,这一过程中高管对资源和机会的警觉性如何发挥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究。基于动态竞争理论的“意识-动机-能力(awareness-motivation-capability,AMC)”框架,探讨了高管警觉性对企业跨界创新的影响,以及绩效落差与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以2012—2023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实证样本,研究发现:①高管机会警觉性和资源警觉性均有利于企业跨界创新;②绩效落差和动态能力增强了高管机会警觉性和资源警觉性对企业跨界创新的影响;③高管警觉性对企业跨界创新的影响效果在不同科技属性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拓展了企业跨界创新的前因研究,并为企业跨界创新决策提供实践启示。

    • >产业技术经济
    • 协同创新平台治理机制对知识流动的影响

      2025, 44(6):70-8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60307

      摘要 (3) HTML (0) PDF 2.62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协同创新平台是聚集和整合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的有效载体,其运行过程是知识跨组织流动的过程。知识流动对平台的有序运行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对平台进行有效治理,使知识流动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协同创新平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协同创新平台治理机制对知识流动的作用效果。首先,本文分析了协同创新平台的知识流动过程,明确了协同创新平台治理机制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协同创新平台治理机制对知识流动的影响,进而构建出理论模型。最后,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了协同创新平台治理机制影响知识流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借助Vensim PLE对模型进行仿真,揭示协同创新平台治理机制对知识流动的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契约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均对协同创新平台知识流动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关系治理机制的作用更强,而同时使用两类治理机制更加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平台的知识流动。进一步发现强契约—强关系的治理机制组合在不同程度的知识失效和初始知识势差的情境下,都能够最大程度提高协同创新平台的知识流动效果。本文能够为我国协同创新平台在政策制定和措施完善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 >企业技术经济
    • 企业使用机器人导致劳资纠纷后是否继续推进机器换人?--基于101家制造业企业的定性比较分析

      2025, 44(6):85-9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52121

      摘要 (3) HTML (0) PDF 992.43 K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机器换人为代表的工业智能化是制造业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后果,如裁员和劳资纠纷等。在这样的压力下,企业能否继续推进机器换人成为了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采取利益相关者视角,通过对101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组态分析,发现政府补贴、竞争强度、客户类型、盈利能力、企业类型和企业成熟度6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4条扩大机器换人的路径以及与之构成因果非对称性的4条不扩大机器换人的路径。本文一方面深入剖析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异质性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在面临劳资纠纷时是否继续扩大机器换人提供了理论指导。

    • >技术经济管理
    • 工匠精神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心理可得性与不同类型伦理型领导的作用

      2025, 44(6):96-10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52401

      摘要 (1) HTML (0) PDF 1.0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大力培育与发扬工匠精神。 各行各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建设质 量强国和文化强国的需要。 然而,当前关于工匠精神如何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路径机制与边界条件仍不明确。 为探究这一 研究主题,基于主动动机过程及前因模型,本文以 454 名来自不同企业的员工及 70 名其直属领导的匹配样本,采用三时间点 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工匠精神通过影响心理可得性进而促进员工创新行为的过程机制及其边界条件。 研究发现:①工匠精 神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②心理可得性在工匠精神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③促进型伦理领导正向调节了工匠 精神通过心理可得性影响创新行为的过程,促进型伦理领导水平较高时,这一影响过程更加明显;④抑制型伦理领导无法显 著影响工匠精神与心理可得性之间的关系。 结论揭示了企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提高企业员工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 表明恰当的领导风格能够进一步强化工匠精神对员工工作绩效的积极影响。

    • >宏观技术经济
    • 投资阻塞问题的理论研究——兼论资源配置效率问题

      2025, 44(6):109-12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90919

      摘要 (0) HTML (0) PDF 1.00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投资阻塞问题产生的条件及应用范围是什么?学界观点尚不统一。文章基于外包情形构建了理论模型,首次基于模型推导出了投资阻塞问题的产生条件,并阐释了投资扭曲、投资不足、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随后,文章探究了投资阻塞问题背后的经济规律,找出了不同组织形式效率损失的原因,为构建高效的组织形式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文章揭示了投资阻塞问题展现在模型中的设定规律,阐释了代表性模型核心假定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以解决实证研究多聚焦于验证理论模型结论而无法检验假定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问题,有助于厘清投资阻塞问题应用范围。

    • >技术经济评价
    • “明知而故犯”,还是“及时止损”? ——考虑责任式创新的人脸识别技术公众接受度研究

      2025, 44(6):125-13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61613

      摘要 (2) HTML (0) PDF 1.26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众接受度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关于人脸识别公众接受度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责任式创新评估准则,从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的行为决策权衡角度构建影响公众使用人脸识别意愿的认知过程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感知收益和道德伦理显著影响公众使用意愿,但面对感知风险,存在一种“明知而故犯”的现象,并不会因为感知风险较高而“及时止损”;以往隐私侵犯经历、信息敏感度和负面新闻会增加感知风险,但无法抵消人脸识别带来的收益;人脸识别方便性能够显著提高感知收益,却无法使公众忽视隐私泄露等风险;人脸识别相关知识和安全性与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公众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关注点和需求,为优化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策略提供指导。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Email:jishujingji@cste.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80-584
ICP:京ICP备05035734号-5
技术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技术经济》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2025)征文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