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44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贸易摩擦下中国外商撤资的动因——来自进口供应链不确定性视角的解释

      2025, 44(7):1-1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5010616

      摘要 (274) HTML (0) PDF 1.42 M (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保证外商直接投资稳存量、扩增量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深入探究贸易摩擦对外商撤资的影响及内在原因,对于在新形势下稳外资意义重大。本文以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对美国实施的反制关税措施为切入点,研究贸易摩擦对中国外商撤资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贸易摩擦下进口供应链不确定性提升如何在产业链关联中影响外商撤资。研究发现:①贸易摩擦加剧了中国外商撤资行为,对外向型企业、高进口集中度企业和非数字化转型企业影响更大;②贸易摩擦导致进口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这是贸易摩擦加剧外商撤资的重要原因;③进口供应链不确定性的上升对外商撤资还具有同行业及上下游行业溢出效应。本文为解释贸易摩擦下中国外商撤资现象提供了新视角,也从供应链方面为实现“稳外资”提供了政策依据。

    • 异地投资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吗——基于知识技术多样化的新视角

      2025, 44(7):16-2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5022513

      摘要 (154) HTML (0) PDF 1.06 M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营造利于创新的超大规模市场技术环境,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作为创新要素载体与知识交换枢纽,区域获取异质性知识的能力深刻影响创新潜力。本文基于2003—2021年中国异地子公司数据与专利信息,实证检验异地投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异地投资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且在财政纵向失衡程度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区域可达性强的地区,该促进作用更为突出。机制分析表明,异地投资主要通过增强区域技术多样性和异地合作创新水平的方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区分技术多样性后发现,异地投资主要增强的是区域相关技术多样性,进而推动渐进式创新;而非通过增强不相关技术多样性来促进高风险高收益的颠覆式创新。因此,精准识别异地投资对创新的差异化推动作用极为关键。为充分释放其创新潜能,应加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完善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并健全激励技术创新的保障体系,以支撑区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 社会资本会影响收入不平等吗?

      2025, 44(7):29-3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100812

      摘要 (112) HTML (0) PDF 1003.39 K (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市场化浪潮下,传统社会关系的经济属性日益增强,由此衍生的社会资本已成为影响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 CHFS 数据库2013—2019年的面板数据,深入探讨了社会资本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在缓解收入不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资本每增加 1%收入不平等下降0. 0053。即使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此外,排除异常值和替换不平等指标进行的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作用机制上,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流动性、降低风险厌恶程度和提升融资能力三种作用渠道降低收入不平等。异质性分析表明,社会资本降低收入不平等的经济效应在中老年群体及低收入群体中更为显著。

    • 开放式创新、独占机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设计 ——双元创新的中介效应

      2025, 44(7):40-5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83105

      摘要 (110) HTML (0) PDF 1.05 M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关键时期,主导设计的形成决定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开放与独占策略在帮助企业赢得主导设计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本文基于企业应该如何制定相应的“开放-独占” 策略以促进主导设计的形成这一问题,以283家企业的专利和标准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开放式创新和独占机制如何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设计的形成。 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对主导设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独占机制会抑制主导设计的形成;双元创新在开放式创新与主导设计之间具有多重中介作用;利用式创新在独占机制与主导设计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揭示了开放与独占通过双元创新作用于主导设计的内在机理,对企业赢得主导设计具有一定的管理意义。

    • 乡村双创、新质要素集聚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 44(7):51-6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70101

      摘要 (147) HTML (0) PDF 1.09 M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鼓励乡村创新创业发展,充分激发乡村双创活力,将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内生动能。立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瞄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从新质要素集聚视角出发,基于熊彼得的企业家理论和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将乡村创新与乡村创业视为有机融合的整体,构建“乡村双创—新质要素集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并利用中国2014—2021年1569个县域平衡面板数据予以检验。结果表明:基准回归结果证实乡村双创对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机理检验发现乡村双创主要通过吸引高质量劳动力要素集聚、数字化要素集聚、智能化要素集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水平能够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讨论发现在中西部地区、国家创新型县以及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的区域,这一效应更为显著。因此,要继续加大支持乡村双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引育高质量劳动力、提高数字化水平、智能化水平为着力点;加快新基建与金融服务、推进“数实融合”等外部环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 数据资产对企业融通创新的影响研究

      2025, 44(7):64-7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80609

      摘要 (168) HTML (0) PDF 997.18 K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融通创新对于解决单一主体创新能力不足有重大意义。信息化浪潮下,数据资产有利于推动链上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成果共享与合作创新,已成为促进企业融通创新的核心动力。基于2010—2022年中国 A 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探究了数据资产对上下游协作主体间融通创新的作用渠道与影响路径。研究表明:①数据资产对企业融通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②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驱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和缓解融资约束是数据资产促进企业融通创新的重要传导途径;③分属于大型、高新技术、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数据资产对融通创新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证实了数据资产可以赋能企业融通创新提升,为国家培育数据要素新动能、促进企业融通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与现实依据。

    • 智能制造如何提升企业碳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要素投入成本与结构的视角

      2025, 44(7):76-9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61401

      摘要 (63) HTML (0) PDF 1.20 M (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本文基于GML-SBM模型和 SBM-DDF 模型测算了2012—2022年制造业 A 股上市公司的碳全要素生产率,从投入和应用两个方面探究智能制造提升企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和渠道。结果发现,智能制造能显著提高企业碳全要素生产率,且技术效率变动是主要驱动力;智能制造主要通过要素成本和要素结构渠道,即降低资本、劳动使用成本和促进资本深化、提高资本产出效率四条路径提升企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对年轻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处在竞争程度较高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处在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地区及工业基地的企业,智能制造的作用效果更强。研究结果为智能制造战略的实施和“ 双碳” 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政策启示,对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人工智能何以赋能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基于组态视角的研究

      2025, 44(7):93-10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81913

      摘要 (164) HTML (0) PDF 2.48 M (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技术,是引领未来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能够赋能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人工智能赋能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关键要素及其作用机理仍缺乏深度解析,对其作用路径也尚存未知。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多案例探索性研究,构建人工智能赋能企业颠覆性创新的理论模型,并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人工智能赋能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复杂因果机制。研究发现:①服务生态、合作网络、技术跃迁、场景深耕、组织结构创新是人工智能赋能企业颠覆性创新的 5 个关键要素;②技术跃迁是人工智能赋能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必要条件;③存在“ 技术-服务生态型”、“技术-场景-结构创新型”和“技术-合作网络型”3类4条人工智能赋能企业颠覆性创新实现路径。研究结果为企业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人工智能赋能路径实现颠覆性创新提供了决策参考。

    • 非原生数字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中价值创造机制——基于金蝶数字平台发展的纵向案例研究

      2025, 44(7):106-11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111009

      摘要 (85) HTML (0) PDF 2.40 M (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平台具有技术和市场双重属性,其对数字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及其新价值创造的内在机制尚不清晰。本文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聚焦金蝶数字平台发展实践进程,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从技术、市场两个层面探究非原生数字平台企业的价值创造机制。通过将数字平台发展划分为构建、成长和扩展阶段,发现三阶段的价值创造机制分别表现为市场主导+技术支持驱动锁定型商业模式创新释放渠道价值、技术主导+市场跟随驱动互补型商业模式创新创造互补价值,以及技术+市场双轮驱动互补+新颖商业模式创新深化生态价值。研究结论丰富和拓展了数字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及其价值创造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为传统软件企业转型数字平台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促进了再生能源发展吗? ——来自再生能源企业的证据

      2025, 44(7):120-13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83002

      摘要 (110) HTML (0) PDF 1.26 M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不仅会在宏观层面影响城市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而且会在微观层面影响工业、制造业、重污染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节能减排及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但该政策如何影响再生能源企业的发展仍未知。基于此,本文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该政策对再生能源企业的绩效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促进试点地区再生能源企业绩效提升从而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随着政策推进,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成立。该政策主要通过促进再生能源企业净利润来提升其企业绩效;同时政策效果存在着企业所属区域、企业性质、企业类型方面的异质性:该政策对我国中西部的再生能源企业、国有再生能源企业及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广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中有针对性地推进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以助力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Email:jishujingji@cste.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80-584
ICP:京ICP备05035734号-5
技术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技术经济》
关于《技术经济》公开论文数据及程序代码等资料的 公告
《技术经济》期刊审稿工作管理规定(试行)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2025)征文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