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最新录用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显示模式:
    2025年第44卷第3期
    技术经济:2025,44(3):1-1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101103
    引用本文: 贾琬娇, 王菲.券商数字化能提升IPO定价效率吗?[J].技术经济2025,44(3):1-14.
    摘要:
    本文以 2012—2021年IPO公司研究样本,考察券商数字化对 IPO 定价效率的影响。经过研究发现,券商数字化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IPO定价效率,表现为券商数字化程度越高,IPO 抑价率越低。研究还发现,券商数字化与IPO抑价率的负向关系在IPO企业年轻、关联交易较多、股权集中度高的时候更强,表明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是券商数字化影响 IPO 抑价率的重要机制。进一步检验发现,承销券商的数字化程度越高,上市后长期表现越好;且券商数字化的作用不受发行制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数字化研究拓展到了直接融资市场中介领域,对于认识证券公司数字化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深化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技术经济:2025,44(3):15-2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121102
    引用本文: 周健, 郭昆宇.科技金融发展与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力需求[J].技术经济2025,44(3):15-28.
    摘要:
    高新技术企业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经济主体,其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的有效支持。基于此,采用201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科技金融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力需求的相关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技术进步、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为其有效传导渠道。同时,该作用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具体表现在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程度较高地区、技术市场较活跃地区及知识产权政策支持地区四个方面。此外,还发现科技人才供给和企业家精神的正向调节作用,以及政府罚没行为的负向调节作用。鉴于此,应强化科技金融投入力度,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创业水平和助力企业成长,发挥各类政策和制度的激励作用,以此实现金融助力高质量 就业
    技术经济:2025,44(3):29-3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101402
    引用本文: 刘亚亚, 杨德林, 戴永.低空经济的概念内涵、发展特征与推进策略[J].技术经济2025,44(3):29-37.
    摘要:
    低空经济是基于我国低空飞行领域的长期实践以及现阶段发展情况提出的,是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质生产力。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关于低空经济还缺乏系统的深入探讨。面对当前低空经济发展的高热度,对其概念内涵。发展特征进行认真界定,对该产业领域的基本推进策略进行认真思考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给出低空经济概念的明确界定,结合产业化探索与创新实践分析其发展特征,并针对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阶段讨论推进的策略。论文对于人们厘清关于低空经济的认识和发展思路具有参考价值。
    技术经济:2025,44(3):38-5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110413
    引用本文:陈婕,卢福永,王鑫涛.质量信号对食用农产品市场逆向选择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25,44(3):38-50.
    摘要:
    买卖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食用农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其根源是食用农产品具有显著的信任品特征,导致消费者在使用后仍然难以直接判断其质量等级。本文在理论上阐述了产品质量信号对逆向选择的作用及影响机制,进一步通过典型食用农产品细分市场——茶产品市场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促进产品质量信号释放能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且外部质量信号的影响强度高于内部质量信号;同时,市场活跃度和信息匹配效率作为调节变量,会影响产品质量信号释放对逆向选择作用的强度。因此,需要企业。第三方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多方协作推进食用农产品内外部质量信号的有效释放,完善产品质量信息建设和披露体系,进而缓解市场逆向选择,促进食用农产品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技术经济:2025,44(3):51-6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61611
    引用本文: 向仙虹, 艾光帅, 王子菁.政府创新补贴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2025,44(3):51-65.
    摘要:
    政府创新补贴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1-2022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固定效应模型评估了政府创新补贴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政府创新补贴显著促进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此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事前补贴相对于事后补贴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更为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政府创新补贴能通过刺激企业“想发展”的意愿、提升企业“会发展”的能力以及鼓励企业“敢发展”,进而来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政府创新补贴对东部地区企业、成熟期企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创新补贴可以提高管理层数字创新关注度和数字技术创新绩效。文章丰富了政府创新补贴政策的经济后果研究,加深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
    技术经济:2025,44(3):66-8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42301
    引用本文: 秦佳良, 余学梅, 戴姿.企业数字可供性对双元创新的影响——基于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J].技术经济2025,44(3):66-83.
    摘要:
    为了打造数字化时代的新优势,企业越发追求数字可供性,这对企业创新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2010—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可供性对双元创新的影响以及动态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得出:数字可供性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数字可供性正向影响动态能力中的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对探索式创新都有显著促进作用。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对利用式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吸收能力对利用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均在数字可供性与双元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吸收能力仅在数字可供性与探索式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通过数字可供性实现双元创新并发挥动态能力的关键作用具有重要启示。
    技术经济:2025,44(3):84-9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110509
    引用本文: 龙飞扬, 施贞怀, 王超, 丁思元.制造业内外贸一体化与企业创新: 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J].技术经济2025,44(3):84-96.
    摘要:
    内外贸一体化作为“双循环”战略框架下的微观运行机制,能够起到畅通“双循环”的积极作用。本文首次将内外贸一体化纳入企业创新的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内外贸一体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及潜在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内外贸一体化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内外贸一体化能够通过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升企业创新效率;行业竞争性越强的行业,内外贸一体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越显著;需求市场越多元化,企业内外贸一体化中需求引致创新的效果越显著。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内外贸一体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高于中、西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内外贸一体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高于中、低技术制造业;私人控股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高于其它类型企业。研究结论可以为内外贸一体化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也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一个可借鉴思路。
    技术经济:2025,44(3):97-11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81802
    引用本文: 刘海兵, 夏长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如何赋能资源编排能力——结构洞的中介作用[J].技术经济2025,44(3):97-110.
    摘要:
    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价值创造逻辑逐步从企业主导向价值共创转变,企业的资源编排变得愈加复杂。本文基于社会技术理论,从生态层面探寻资源编排能力提升的角度,构建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对资源编排能力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考虑结构洞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的互补性、共享性、模块化、开放性对资源编排能力具在正向关系。结构洞在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与资源编排能力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在理论层面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与资源编排能力的作用机制,丰富了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中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在实践层面对平台企业重视和构建生态系统从而提升资源编排能力提供了重要启示。
    技术经济:2025,44(3):111-12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50105
    引用本文: 胡保亮, 王雨晴.人工知识如何转化为融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基于超循环理论的研究[J].技术经济2025,44(3):111-121.
    摘要:
    人工智能在知识创造和创新驱动方面的潜力正不断被挖掘和得到认可,本文聚焦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知识创造机会推动融通创新,对人工知识转化为融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的多层次过程、主要动力及固化机制等内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知识通过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逐级转化为融通创新主体职能部门的操作性知识、融通创新主体的战略性知识与融通创新生态系统的系统性知识;(2)人工知识的成功转化依赖于人机协同、职能部门协同和创新主体协同等多重动力因素;(3)人工知识转化流程的有效固化依赖于学习和忘却学习并行下的创造性学习机制。本文为人工知识转化为融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为人工智能赋能创新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利用人工智能的知识创造作用推动融通创新提供了管理启示。
    技术经济:2025,44(3):122-13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41112
    引用本文: 刘庆玉, 梁昊.工业智能化会影响劳动者家庭教育支出吗?[J].技术经济2025,44(3):122-135.
    摘要:
    人力资本投资的变化反映劳动者面对工业智能化影响时的态度,并将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塑造未来劳动力市场格局。结合省级面板数据和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本文从教育支出视角实证检验了工业智能化对劳动者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会显著地推动劳动者家庭增加教育支出,这在高受教育程度家庭表现得尤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技能溢价是工业智能化促使劳动者家庭增加教育支出的重要渠道。而对技能溢价具有基础性作用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如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对工业智能化与家庭教育支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技能劳动力供给丰裕会降低技能溢价进而降低工业智能化对教育支出的提升效应。在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叠加劳动力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工业智能化与劳动者家庭教育支出的关系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存在门槛效应,即工业智能化水平对劳动者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在达到门槛值后有所削弱。最后,本文从如何看待工业智能化以及应对工业智能化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提出了几点针对性意见。
    技术经济:2025,44(3):136-14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42405
    引用本文: 李想, 付天宇, 计国君, 朱玲珑.基于定制化创新努力的自有品牌引入决策研究[J].技术经济2025,44(3):136-148.
    摘要:
    传统零售商自有品牌不同,电商平台拥有海量的消费者数据,其利用大数据资源和创新技术在开发设计自有品牌时进行定制化创新努力。然而权力结构差异和电定制化努力对电商自有品牌引入决策的影响尚不清晰。利用Stackelberg博弈建立不引入自有品牌、强势电商引入自有品牌、弱势电商引入自有品牌三种情形的博弈模型。研究发现:第一,电商平台引入自有品牌的条件是自有品牌潜在需求系数和创新技术成本效率高于一定值,且弱势电商平台引入自有品牌的“门槛”更高;第二,电商平台引入自有品牌在一定参数条件下可以提高制造商和渠道整体利润,其中对于制造商来说,强势电商引入自有品牌对制造商更有利,而从渠道整体来看,当品牌间替代程度较低,弱势电商平台引入自有品牌更有利。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4,43(8):1-1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1901
    [摘要] (325) [HTML] (0) [PDF 962.10 K] (7815)
    摘要:
    选取中国制造业 2005—2020 年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市场、技术、产品维度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创新效应,且表现出行业和投入双重异质性,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抑制了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创新,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创新呈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硬件数字化转型相较软件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效应更强。 市场规模效应、技术改造效应、产品革新效应是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创新的三大渠道,其中,硬件数字化转型可引致技术改造升级和产品革新开发促进创新,而软件数字化转型则通过本土市场规模扩大和产品革新开发带动创新。
    2024,43(8):36-4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51802
    [摘要] (177) [HTML] (0) [PDF 1.51 M] (7796)
    摘要:
    我国钢铁工业对进口铁矿石需求巨大且不掌握进口铁矿石的定价权,铁矿石供应存在较高风险。由于影响进口铁矿石价格因素众多且相互关联,目前关于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波动成因尚缺少权威性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现有进口铁矿石价格研究基础上,选取铁矿石供需、运输成本、定价模式、金融、经济发展等因素作为铁矿石价格影响因素,确定了各因素的相关代表性指标。通过构建Lasso回归模型,明确了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主要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并通过方差分解方法识别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铁矿石普氏价格指数、海运指数、美元指数、国内铁矿石产量是影响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的主要因素,其中铁矿石普氏价格指数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基于模型结果,本文从加强铁矿石市场监管、优化铁矿石运输成本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4,43(8):23-3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2902
    摘要: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能否破除企业融资困境值得深究。基于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逐笔贷款合约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考察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贷款资金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优化企业贷款合约制定,表现为贷款规模增加、期限延长、利差降低以及信用升级。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风险承担和缓解信息不对称优化企业贷款合约制定。进一步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优化效应在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加明显。因此,数字化转型不仅丰富了商业银行的微观经济效益,也为商业银行缓解企业融资困境、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4,43(8):114-12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03106
    [摘要] (104) [HTML] (0) [PDF 1.09 M] (7730)
    摘要:
    制造业模糊前端创新是中西方学界关注的前沿领域。 与此同时,在制造业创新的实践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将民 营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发展作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如何利用模糊前端创新提升制造业创业企 业总体创新绩效就成为了学界和产业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目标。 基于此,本研究探求了模糊前端创业拼凑活动,企业 社会责任和制造业创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在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影响关系。 本研究以 357 家制造业创业企业作为样本进 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模糊前端创业拼凑活动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模糊前端创业拼凑活动对企业社 会责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③企业社会责任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④企业社会责任在模糊前端创业拼凑活动 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制造业创业企业的模糊前端创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 指导意义。
    2024,43(8):85-10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2002
    [摘要] (130) [HTML] (0) [PDF 1.06 M] (7663)
    摘要: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认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企业履行在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ESG)方面的责任受到了投资者、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企业ESG责任履行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并考虑市场化进程在其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积极履行ESG责任能够显著提升股票收益,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2)内在机理表明,上市公司ESG责任履行主要通过吸引投资者关注、增强分析师关注以及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三重机制提升股票收益,且市场化进程在上市公司ESG责任履行与股票收益之间发挥调节效应(3)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履行ESG责任会因产权性质、所处地区的不同而对股票收益产生不同影响。此外,相较于环境责任(E)和社会责任(S)指标,治理责任(G)对股票收益的影响作用更显著。研究结论为上市公司承担ESG责任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企业、投资者重视ESG责任履行以及政府完善ESG方面的相关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2024,43(8):61-7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1907
    摘要:
    技术创新具有投资规模大、转换成本高、投资周期长等显著特征,这将深刻影响企业成本习性。基于此,本文在考虑专利数据截断偏差的前提下,利用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构建成本粘性存在性检验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实证检验企业创新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企业创新导致成本粘性显著上升。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创新主要通过降低供应链资源运转效率、提高管理层乐观预期和加剧代理问题三条路径加大成本粘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创新对成本粘性的助推效应在中小民营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对于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4,43(8):12-2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83106
    [摘要] (144) [HTML] (0) [PDF 1.08 M] (7603)
    摘要:
    企业价值创造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更多企业通过参与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以332家参与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技术企业为样本,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创新生态系统中知识耦合流动对价值共创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知识存量与创新生态系统规范性在该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耦合流动对价值共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正向调节知识耦合流动与价值共创的关系;创新生态系统规范性正向调节知识耦合流动与价值共创的关系。研究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角度剖析价值共创影响机制,丰富了知识流动相关理论研究,为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
    2024,43(8):74-8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2108
    [摘要] (117) [HTML] (0) [PDF 1.27 M] (7601)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涵盖全场域的全链路数字化转型往往面临更广范围的历史束缚,使得传统企业深陷历史惯性囹圄,克服组织惯性成为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对飞鹤乳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过程进行探索性案例分析,探究传统企业全链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组织惯性及其克服机制。研究发现:全链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① 组织惯性显现范围被扩大,企业面临跨功能认知惯性与跨功能结构惯性的变革阻力。② 传统企业通过由外而内的资源编排方式来克服跨功能组织惯性阻力,且不同类别跨功能组织惯性克服的内在机理存在异质性。对于跨功能认知惯性克服,企业采用“外源型结构化-传承型能力化-置换型杠杆化”的资源编排策略;对于跨功能结构惯性克服,企业采用“外源型结构化-开拓型能力化-组合型杠杆化”的资源编排策略。本文不仅扩展了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组织惯性的相关理论,还为传统企业成功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指引。
    2024,43(8):46-6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22606
    [摘要] (97) [HTML] (0) [PDF 1.10 M] (7593)
    摘要:
    在日益动态复杂不确定模糊的环境下,能否开发和实施非连续创新越来越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然而,目前文献对企业非连续创新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对企业如何培育和顺利实现非连续创新还缺乏系统的考察。基于高阶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本文从CEO建议寻求出发,探索CEO内部和外部两种建议寻求行为对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影响,并重点引入关系学习作为中介来揭示CEO建议寻求对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并深入剖析公司创业导向对不同来源的CEO建议寻求作用路径的影响效应,继而构建企业非连续创新的过程机制模型。通过对289位CEO的问卷调研与深入分析,发现:CEO内部建议寻求和外部建议寻求均是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关系学习在CEO两种来源的建议寻求与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关系中存在着部分中介作用;公司创业导向正向调节了关系学习在CEO内部建议寻求与企业非连续创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深刻理解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发生机制,CEO建议寻求利用,关系学习能力优化以及公司创业导向打造均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2024,43(8):101-11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1112
    [摘要] (110) [HTML] (0) [PDF 1.01 M] (7591)
    摘要:
    企业工业互联网标准化能力对于提高研发强度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标准资源编排的视角出发,基于工业互联网标准文本数据,以工业互联网领域310家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标准化能力对于企业数字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标准文本的不同特反映出了企业标准化资源结构化、能力化和杠杆化阶段的不同特征,进而从资源编排的视角发现了企业标准化能力对于数字创新水平的正向影响作用。在作用机制上,企业工业互联网标准化提高了企业研发强度与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了数字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揭示了企业工业互联网标准化能力建设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机制,为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启发与参考。
    2024,43(7):98-10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0201
    [摘要] (276) [HTML] (0) [PDF 1.08 M] (7558)
    摘要:
    随着ESG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ESG评级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讨论的重点问题,但目前中国 ESG 评级标准并不统一,不同评级机构给出的评分有较大分歧,这是否会对企业经营风险产生影响? 基于此,本文以2015—2022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华证、万德、富时罗素、商道融绿、盟浪、彭博6家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构建ESG评级分歧指标,实证检验了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ESG 评级分歧显著提高了企业经营风险,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ESG评级分歧通过加剧信息不对称以及抑制投资者情绪进而提高企业经营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信息质量较差的企业和高市场化企业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 ESG 评级机构间分析差异,被评级企业本身ESG信息披露不规范是 ESG 评级分歧加剧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论为监管机构规范 ESG 评级标准以引导企业规范披露,推动中国 ESG 评级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2024,43(7):110-12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1805
    [摘要] (110) [HTML] (0) [PDF 13.63 M] (7481)
    摘要:
    颠覆性技术会对主流技术轨道以及行业市场格局乃至国际竞争规则产生颠覆性效果,如何从边缘力量成为未来主流,对于科技自立自强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创新理论构建技术-应用-生态(TAE)框架,对颠覆性技术的演化路径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颠覆性技术由边缘力量到未来主流是一个系统变革,具有由萌生→丛生→递归的技术生成动态演化轨迹、由初始场景→中阶场景→目标场景→未来场景的应用跃迁路径,以及树状→环状→网状的创新生态变革过程,并受到技术的融合发展、技术-应用的深层互动,以及后发优劣势动态转换的竞争机制等综合作用,从边缘力量到未来主流存在技术分叉、应用跃迁、生态协同三大后发优势转换的临界条件。最后从重视技术科学、加强需求侧管理、优化创新生态、把握政策时机等方面得到政策启示。
    2024,43(7):18-2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602
    [摘要] (159) [HTML] (0) [PDF 2.29 M] (7437)
    摘要:
    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是保障数字智能时代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新态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而提出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的相关建议。研究发现,美国以安全之名对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实施“长臂管辖”并强化本国制造能力,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进入全所未有的动荡期,加之美国对华“脱钩”和推动盟友孤立中国,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断链和断供风险,步入产业新周期下行阶段进一步加剧了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风险。但是,着眼于科技自立自强和前沿技术突破,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技术和产品突破加速,有效地缓解了外部力量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影响,产业链韧性和安全得到有效缓解。未来,在美国进一步强化“脱钩”威胁、全行业处于复苏阶段、国内技术实力限制的现实背景下,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韧性和安全不仅需要发挥国家的主动行为能力强化政策供给,以长期的战略部署、“划时代产品”培育以及产业生态的建设,驱动集成电路产业的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构建数字智能时代的国家竞争优势。
    2024,43(7):125-14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2610
    [摘要] (125) [HTML] (0) [PDF 7.77 M] (7435)
    摘要:
    智能科技革命驱动的智能制造,是新时期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不二选项。智能制造以工业智能体取代人力作业,采用“车间智能体+镜像网络”的单要素虚实融合生产模式,这将带来迥异于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特征和成本属性,进而改变成本函数形态。比较研究发现,智能制造具有“高固定成本、弱可变成本”属性,并据此推导出随产量弱增长的弱成本函数,以及相应产生的边际成本递减规律。智能制造边际成本递减律,主要源于智能制造的单要素虚实融合生产模式对可变成本的冲淡与弱化效应。从政策层面,建议有序开展智能制造系统的众筹建造模式,积极推行智能制造系统的产能共享模式,尽早谋划智能时代产业工人的全新就业模式,大力引导消费者不断介入生产活动,实现消费者向“消产者”的身份转变。
    2024,43(7):1-1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11405
    [摘要] (147) [HTML] (0) [PDF 8.35 M] (7397)
    摘要: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往往存在搭便车现象,针对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助量子博弈理论构建了双异质政府的量子博弈模型,对是否考虑态的纠缠分别讨论,并通过策略拓展将博弈结果锁定于量子版的双方合作策略,最后基于量子策略和量子纠缠的解读,对府际协同的“纠缠协议”做了明确规定。研究结果表明:纠缠态和量子策略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搭便车”行为,因为量子纠缠和量子策略通过利益关联和指标量化,避免了“道德风险”问题,强化了政府双方履行自身职责的约束力。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推动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建立空气质量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绩效评估及问责机制和培养区域认同感、建立府际信任三点管理启示,为我国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2024,43(7):86-9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708
    [摘要] (132) [HTML] (0) [PDF 1.63 M] (7343)
    摘要:
    当前,学术界对职场孤独感的探讨主要关注其(潜在)消极后果,对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职场孤独感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对其缺乏全面、深入与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在其正向结果层面。本研究以资源保存理论为研究基础,利用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研发部门在内的374份科研人员调研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探讨职场孤独感对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职场孤独感对科研人员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生涯韧性均有倒U型影响,职业生涯韧性在职场孤独感和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关系型心理契约不仅正向调节职业生涯韧性和科研人员工匠精神之间关系,而且还正向调节职业生涯韧性在职场孤独感影响科研人员工匠精神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揭示了职场孤独感影响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识别出职场孤独感的正向激励作用,具有较高的创新意义,并对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来理解职场孤独感如何正向影响工匠精神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4,43(7):28-3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22515
    [摘要] (116) [HTML] (0) [PDF 1.99 M] (7327)
    摘要:
    文章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从家庭收入和幸福感两个层面,考察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差异。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处理了其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定。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托管对高收入组农户的共同富裕促进效应要强于低收入组;对高人力资本组农户的共同富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低人力资本组的作用并不显著;对小农户家庭的共同富裕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而对规模户的影响并不显著,发挥着促进“共享”的分配效应。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农业生产托管主要通过提升农作物产量、降低种植生产成本、扩大耕地经营规模及促进非农就业转移来提升农户的收入水平,并凭借提高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和选择与行动的自由来提升家庭幸福感,收入及幸福感的双重提升促进了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研究结论对于助力农业生产托管政策顺利实施、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水平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为农业生产托管与农民共同富裕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2024,43(7):40-5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314
    [摘要] (152) [HTML] (0) [PDF 2.39 M] (7324)
    摘要: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深刻影响着经济和人们的生活。这一变革潮流同时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范式的变迁,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农业生产经历了手工劳动、机械化和简单自动化时期,如今正逐步步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数字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建立了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农业供应链机制。边缘计算作为有前景的范式,在解决农业数据处理和决策制定挑战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计算靠近数据源,边缘计算实现了对农业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从而降低了延迟,提高了响应速度。实证验证结果显示,集成的边缘智能支柱实现了显著的分析增强,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展示了系统范围的数据到决策的转换。该技术的实证验证也证实了协同效应带来的相当大的效率。除了对生产力的提升,本文研究还关注了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实现的环境可持续性的增强。深入理解新兴技术,特别是边缘计算在农业中的应用,强调了透明系统的实施对提高农业网络中的可见性的重要性,并指出去中心化的架构在克服基础设施限制方面的鲁棒性。这项研究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未来智慧农业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24,43(7):68-8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13004
    [摘要] (127) [HTML] (0) [PDF 2.40 M] (7304)
    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技术+金融+银行业”结合态势日益凸显。本文利用中国银行金融科技专利申请信息,并将其结合企业银行贷款数据后检验并探讨了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在进行了一系列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后,其基本研究结论保持一致。机制分析发现:重构银行信贷模式、优化银行信贷客户结构和改善银行信贷成本和信贷决策机制是银行金融科技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效应的三个重要机制。此外,银行金融科技还具有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本文为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深化银行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侧的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以及政策启示。
    2024,43(7):53-6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808
    [摘要] (133) [HTML] (0) [PDF 1.15 M] (7191)
    摘要:
    大量研究显示,作为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最主要的激励政策,环保补贴无助于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这或因为环保补贴中存在“偏环保绩效轻创新绩效”的结构性矛盾。为证明以上观点,本文利用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文本分析方法将环保补贴结构分解为环保研发补贴与环保非研发补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具有短期“环境导向”特征的非研发补贴挤占了企业研发投入,而兼具“环保基因”和“研发基因”的环保研发补贴可通过缓解内外源融资约束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从而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第二,异质性分析发现,环保研发补贴在制造业和重污染行业样本中激励作用最强,而企业的政治关联及规模大小也会影响环保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第三,环保补贴政策设计应兼顾“环境”与“效率”,将短期环境保护与构建企业绿色创新转型的长效机制相结合,实现长期环境友好型增长。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0,29(12):74-76, DOI:
    [摘要] (4387) [HTML] (0) [PDF 179.70 K] (3093)
    摘要:
    本文运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 对1985-2008 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 1985-2008 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47%, 仅次于物资投入的贡献率, 而劳动投入和土地的贡献率却很小; 从经济增长发展阶段来看,“十五”期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 达到55.08%, 但没有呈现规律性的增长态势。
    2010,29(12):1-6, DOI:
    [摘要] (4386) [HTML] (0) [PDF 509.37 K] (5519)
    摘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首先需要新兴技术的支撑, 而新兴技术从形成到商业化都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分析了新兴技术商业化中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 阐述了政府政策的作用, 提出政府在新兴技术商业化的不同阶段为有效促使新兴技术尽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应采取的政策。
    2017,36(12):1-10, DOI:
    摘要:
    系统回顾了目前各国的创新范式及其不足,结合企业最佳创新实践,首次提出“整合式创新”这一基于东方智慧的全新创新范式,阐述了其定义和概念框架,论述了其内涵,并总结了理论贡献和政策启示。整合式创新是战略视野驱动下的创新范式,是战略创新、协同创新、全面创新和开放创新的综合体,体现了中国情境和东方文化的智慧。整合式创新的四个核心要素即“战略”“全面”“开放”与“协同”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整合式创新是顺应人类文明进化、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时代背景的,满足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需求和支撑科技强国战略实施的原创性理论范式,也是促进我国企业构建全球创新领导力的实战思维。
    2010,29(12):7-11, DOI:
    [摘要] (4007) [HTML] (0) [PDF 200.87 K] (4636)
    摘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仍是战略性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实现, 这有赖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而构造知识基础与建设技术体系是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两个重要基础。构造知识基础应关注其与研究人员的匹配, 建设技术体系应包括发展选择与识别技术的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技术的市场应用能力和政府强有力的扶持这四方面的能力。
    1996,15(5), DOI:
    摘要:
    赵经彻,男,汉族,1936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合肥工业大学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克州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57年8月到1980年7月在枣庄矿务局陶庄煤矿历任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1980年7月至1985年6月在克州矿务局兴隆庄煤矿任总工程师兼第一副矿长、矿长;1985年6月至1991年4月任克州矿务局副局长;1991年4月至1995年12月任克州矿务局局长。他是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家、济宁市工业优秀企业家、山东省重教育人企业家.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一
    2010,29(12):107-112, DOI:
    [摘要] (3758) [HTML] (0) [PDF 293.63 K] (5997)
    摘要:
    本文基于1997-2008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的研究表明, 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沿东、中、西部递增。养老、医疗等转移支付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表明, 转移支付收入并未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其对城乡收入的贡献沿东、中、西部递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结果表明, 除西藏外, 其他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借鉴市场化指数的方法, 构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公平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区域性特点。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财政偏向是城乡收入差距
    2010,29(12):62-67, DOI:
    [摘要] (3636) [HTML] (0) [PDF 433.72 K] (3396)
    摘要:
    本文结合STIRPAT扩展模型, 依据一次能源消耗数据测算了1990-2006 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碳排放量, 并对潜在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中国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 其中能源强度、人口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 而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碳排放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特征。同时, 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的现象。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 这种现象是系统过程的作用结果。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耦合现象
    2010,29(12):68-73, DOI:
    [摘要] (3566) [HTML] (0) [PDF 665.20 K] (3409)
    摘要: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根本共同点在于均需要提高广义资源生产率( 生态效率) , 不同点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突破点等不同。本文基于资源产出率的理论分析、情景分析和实证研究, 探讨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碳减排的途径。本文认为, 通过提高资源生产率来提高碳生产率是可行的, 其效果是资源效率效应和资源结构效应的叠加, 可以此表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相互关系。最后, 我国1990-2005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2010,29(12):49-53, DOI:
    [摘要] (3530) [HTML] (0) [PDF 227.51 K] (3198)
    摘要:
    本文从发展中国家整体与中国个体两个层面, 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和母国技术进步的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 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别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技术进步的动力、机理及效应进行了归纳。最后, 提出一个有关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技术进步的分析框架。
    2010,29(12):36-40, DOI:
    [摘要] (3441) [HTML] (0) [PDF 381.80 K] (2994)
    摘要:
    本文基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的现状, 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 选择显示性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这3个指标, 利用出口数据评价方法, 对我国整体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对我国整体产业及主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显示: 我国农业原材料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较弱, 而出口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很强; 但从整体上看, 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还较低。
    2010,29(12):28-31, DOI:
    [摘要] (3438) [HTML] (0) [PDF 282.18 K] (4643)
    摘要:
    本文基于大学衍生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识别出大学衍生企业绩效的具体影响因素, 然后以武汉地区高校衍生企业的问卷调研为样本进行Logit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对大学衍生企业绩效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包括是否引入代理企业家、外部环境对衍生企业的支持力度以及母体大学对衍生企业的支持方式, 而技术的领先性、技术发明人的产业经验和其在企业中角色的影响并不显著。
    2010,29(12):77-84, DOI:
    [摘要] (3381) [HTML] (0) [PDF 416.28 K] (2859)
    摘要:
    本文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 应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法, 建立了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 定量分析了1999-2008年内蒙古的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强度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经济产出规模对内蒙古该阶段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 达到89.22%, 其他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的大小排序依次是产业结构( 17.01%) 、能源强度( - 6.71%) 、人口规模( 2.78%) 、能源结构( - 2.30%) 。因此, 目前内蒙古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提高能源
    2010,29(12):32-35, DOI:
    [摘要] (3200) [HTML] (0) [PDF 173.59 K] (5306)
    摘要:
    本文对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前50只股票的IPO抑价现象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创业板市场存在着严重的IPO抑价现象。然后, 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检验出创业板IPO抑价不是来源于一级市场的故意抑价, 可能来源于二级市场的错误定价。
    2017,36(12):11-22, DOI:
    摘要:
    利用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重污染企业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地方官员的晋升压力对这种影响的作用效应,并考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有或无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在上述影响和效应上的差异,以及转变晋升考核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地方政府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能够促进污染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受到地方官员晋升压力的制约,即较高的晋升压力会削弱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上述影响在民营企业尤其是无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最后指出,在官员考核指标中加入环境质量等要素、建立综合考核机制,能够有效抑制官员晋升压力的负面作用。
    2010,29(12):122-126, DOI:
    [摘要] (3048) [HTML] (0) [PDF 208.02 K] (2470)
    摘要:
    物流服务商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努力水平会对零售商的利润产生重要影响。一般的物流合同不能有效鼓励物流服务商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努力水平。为此,本文建立了一种成本分担与收入共享合同。该合同在不损害物流服务商利益的前提下, 使物流服务商提高保鲜努力水平;同时,零售商分担部分保鲜努力成本,并分享部分销售收入给物流服务商。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合同可形成一种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提高物流服务商对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努力水平,最终实现系统利润的最大化、双方的共赢。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版权信息

    刊名:技术经济

    名誉主编:李平

    主编:李开孟

    副主编:王宏伟;牛东晓;王宗军;杨德林;杨 俊;金杨华;廖望科; 吴振磊;王兆华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980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444/F

    E-mail :jishujingji@cste.org.cn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Email:jishujingji@cste.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80-584
ICP:京ICP备05035734号-5
技术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