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绘图要求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用户登录

  • 作者登录
  • 审稿登录
  • 编辑登录
  • 读者登录

在线期刊

  • 当期目次

  • 过刊浏览

  • Email Alert

  • RSS

  • 文章点击排行

  • 文章下载排行

下载专区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列表(2021—2022年度)

  • 2018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

  • 标点符号用法

  • 《地球环境学报》绘图要求

  • 《地球环境学报》征稿简则

  • 2017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

  • 2016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自然科学卷)

  • 国标文献著录格式

友情链接

  • 中国科学院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地球环境学报》“西部地区新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与效应” 专辑征稿启事
发布时间:2023-12-21        点击数量:1561

 

《地球环境学报》“西部地区新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与效应”专辑征稿启事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从“坚决打好”到“深入打好”的推进,意味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触及的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更高。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行系统安排部署。新污染物通常是指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的化学物质。这类物质环境与健康风险比较隐蔽,即使以低剂量进入环境,也可能对人民身体健康、环境健康、环境安全带来风险和隐患。由此,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成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的重要任务。

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防边境安全等方面,西部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2020年5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为西部地区发展擘画了新图景: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然而,新污染物环境风险隐蔽、种类繁多、常规管控效率不足以管控其环境风险。为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是持续改善西部生态环境质量、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抓手,需要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更需要从区域视角加强新污染物环境监测方法、技术筛查、迁移转化、风险评估以及地球化学行为与效应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为降低新污染物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切实保障西部生态环境安全,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提供科学支撑。

为促进致力于西部地区新污染物治理的同行交流,《地球环境学报》组织“西部地区新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与效应”专题,立足西部地区的区域环境视角,展现不同部门、不同管理层面在新污染物防控中的工作进展。特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国瑞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敬富研究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方淑红副教授、重庆大学田密副教授、重庆大学王锋文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莉莉副研究员作为特约编辑主持,以专辑形式在《地球环境学报》正刊出版,诚邀您投稿。 

一、专辑名称:“西部地区新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与效应”

二、征稿范围:

“西部地区新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与效应”相关的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1. 新污染物的监测、筛查和测试技术

2. 新污染物的环境迁移和转化过程

3. 新污染物的来源分析方法

4. 新污染物基础数据的规范化与结构化管理

5. 新污染物的环境毒理学测试与风险评估

6. 新污染物的分析测试数据质量监督和保障

7. 新污染物的暴露场景与精细化暴露评估

8. 新污染物的物质限量控制与绿色替代

三、稿件要求及注意事项

1. 论文必须是未经正式出版的研究成果,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作者保证投稿文章的合法性(无抄袭、剽窃、侵权等学术不端行为)。

2. 稿件语言:正文为中文或英文。

3. 稿件类型:综述(Review)、研究论文(Article)等。

4. 稿件格式:按照科技论文撰写格式要求,具体可参照《地球环境学报》官网(http://jee.ieecas.cn)“投稿须知”及近期已发表文章。

5. 投稿途径:所有稿件要求通过期刊官网在线投稿,请在投稿时选择栏目“西部地区新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与效应”,以方便稿件归类处理。

6. 论文最终录用与否,将视审稿结果而定。

7. 投稿日期:即日起至2024-06-30;专刊出版时间:暂定2024-12-30(最终根据来稿进度确定)。

四、编辑部联系方式

邮箱:jee@ieecas.cn

电话:029-62336252

网址:http://jee.ieecas.cn

 


 

 

《地球环境学报》简介

《地球环境学报》(以下简称“学报”)2010年8月创刊,CN:61-1482/X,ISSN:1674-9901,文种为中英文,双月刊,大16开,公开发行。学报聚焦于报道全球变化研究,尤其是亚太环境与全球变化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旨在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气候、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交流平台。学报刊发反映地球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文章,涵盖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学、地球化学、环境考古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学科。学报主要栏目有研究论文、综述、研究亮点、科普等。主编: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副主编:丁仲礼(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征宇(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唐孝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健(中国科学院院士),执行主编:谭亮成(研究员)。学报目前收录情况如下: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3)》,中国科协《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入选期刊(T2),《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此外,学报2023年获第七届陕西省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奖,2022年获“西牛计划”之“精品中文科技期刊”,2020年获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特色期刊奖,2018年获第五届陕西省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奖。

 


 

特邀编辑简介

 

刘国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教授,国家WR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第13次北极科考队员。研究方向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和环境持久性自由基的污染特征与控制原理,在Nature Communication、Progress in Energy Combustion Scienc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和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论文171篇,撰写/参与中英文专著6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6项。担任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Emerging Contaminants和Sustainable Horizons国际期刊副主编,《地球环境学报》青年编委,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客座编辑。获201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8)和2019年生态环境部环保科技一等奖(第9),获第13届国际PTS大会青年科学家奖。

王敬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红枫湖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长期从事西南地区水资源、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原理与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科学院STS重点课题等20余项,在Wate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第一或通信作者论文36篇,自主开发的技术装备在云南滇池、贵州草海和红枫湖等重点湖库保护治理工程推广应用,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昆明分会会长、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全国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理事、《地球环境学报》青年编委、贵州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环保领域专家。

方淑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015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环境科学博士学位,师从祝凌燕教授。2018—2019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生物有效性、健康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担任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项目、成都市水环境新污染物监测研究(全氟化合物)、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项目。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田密,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关键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成因、传输与转化、界面作用过程与人体健康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总理基金子课题等4项,获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项目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各1项。

王锋文,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重庆大学校级教改/课程建设项目3项、重庆市本科教改项目1项、重庆市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项,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教改论文3篇,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CSCD论文3篇、SCI论文1篇,指导重庆大学优异生3名(GPA专业排名第一,1/30),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优秀结题项目1项,获重庆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2次(专业限1个名额,1/30,2018年和2021年),获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7/14)。主要从事毒害污染物区域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如大气沉降、多介质交换过程、来源解析、风险评价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专项子课题等3项,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项目1项。担任《地球环境学报》青年编委,城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与污染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发表SCI论文30余篇。

杨莉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围绕新环境持久性污染物,包括多氯萘、溴代二噁英、环境持久性自由基的污染特征与自由基机理展开工作,通过结合高分辨磁质谱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等技术手段,提升了对二噁英生成机理的传统认知,阐明了前驱体生成二噁英的分子机理。以第一/通信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第10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青年报告奖、第41届国际二噁英大会青年报告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担任Environmental Research青年编委和全球Web图标Green Technologies and Sustainability编委,担任北京波谱会理事。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版权所有:《地球环境学报》编辑部 陕ICP备11001760号-3
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97号 邮政编码:710061
电话:029-62336252 电子邮箱:jee@ieecas.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