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最新录用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显示模式:
    2025年第44卷第10期
    技术经济:2025,44(10):1-1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90712
    引用本文: 李娅, 刘博文.聚集还是分散:城市空间结构对创新要素配置的影响研究 ——来自36个青年发展型试点城市的证据[J].技术经济2025,44(10):1-17.
    摘要:
    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崛起源于我国城市发展普遍性问题与青年发展特殊性问题的交汇。城市空间结构的聚集或分散直接影响青年人才的集聚和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基于2008—2022年的Landscan高分辨率全球人口分布数据(LandScan Global Population Database),实证分析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空间结构对创新要素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空间分散程度位于创新要素错配“U型”结构的左侧,且有进一步聚集的趋势。要素动态流动机制显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空间结构通过创新资本和创新人员的双向流动缓解了创新要素错配,特别是创新人员的流动对周边城市有利。静态机制表明,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环境通过缓解青年发展型城市聚集趋势下的创新资本错配,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研究结论支持在青年发展型城市规划中采用合理的空间分散策略,以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技术经济:2025,44(10):18-3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100909
    引用本文: 解佳龙, 王梦兰, 张璐.突破创新价值链锁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重转化壁垒的效能解构与动态追踪[J].技术经济2025,44(10):18-33.
    摘要:
    完善畅通的创新价值链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本保障,而塑造贯穿创新全程的效能优势则是驱动创新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抓手。基于我国2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面板数据,构建由创意产生、转化和扩散三个阶段以及相应阶段创新活动组成的转换效能评价体系,根据锁定状态判别标准划分转换效能表现类型,并运用ArcGIS和空间Markov链分析锁定状态的时空变化与转移特征。结果表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整体阶段转换动力和效率较比前沿水平仍有差距,其中产品与工艺创新动力、商品化到规模化的转换效率短板明显;沿海发达地区园区的锁定状态震荡多变且跨级跃迁频繁,内陆地区园区的锁定状态两极分化突出,并且创新价值链趋于锁定的概率大于解锁概率;园区创新价值链锁定状态的变迁具有空间依赖特征,邻域园区的锁定状态会对自创区锁定状态的转移概率产生差异化影响。
    技术经济:2025,44(10):34-4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40101
    引用本文: 张亚敏, 李达.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高素质人力资本集聚——基于高学历创业人才的发现[J].技术经济2025,44(10):34-45.
    摘要:
    本文运用2011-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开通高铁与城市对高学历创业人才吸引力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开通高铁显著提升了城市对高学历创业人才的吸引力。机制检验表明,开通高铁显著提高了城市的资金环境水平、创新水平和商品要素流动水平,进而提高城市对高学历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异质性分析表明,南方城市开通高铁与城市对具有大学专科和本科学历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内陆城市开通高铁与城市对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在非(新)一线城市开通高铁与城市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创业人才吸引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全面理解城市开通高铁对高学历创业人才流动的微观作用机理和差异化影响,对政府调整人才资源在区域间合理流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技术经济:2025,44(10):45-5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121505
    引用本文: 叶芳, 林雨欣, 孙晓东.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共同富裕效应[J].技术经济2025,44(10):45-59.
    摘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共同富裕效应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本文选取2008—2022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等方法对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以显著促进共同富裕,且其对共同度的促进效应强于富裕度。作用路径表明,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发挥技术创新效应、要素配置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赋能共同富裕。异质性表明,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强于西部和东部地区,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未能正向促进共同富裕。门槛效应表明,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门槛。空间溢出效应表明,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助于提升本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还对邻近地区产生正面影响。
    技术经济:2025,44(10):60-7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73024
    引用本文: 赖小东, 谢过.中国数字经济网络发展与“绿色中国”建设——基于碳减排的证据[J].技术经济2025,44(10):60-72.
    摘要:
    本文基于2011-2021年各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构建省际数字经济网络,分析数字经济网络特征,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数字经济网络地位对空间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数字经济网络发展迅速,广东、江苏、山东等东部省份处于网络中心地位,呈中心向周边地区再向边缘地区扩散的特点。(2)数字经济网络能显著影响碳排放,当地数字经济网络发展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碳减排,而数字经济网络地位越低越不利于碳减排。(3)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是数字经济网络作用于碳减排的重要间接渠道。相关政策制定需重视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差异,通过信息共享、技术外溢和资源配置等措施,发挥数字经济网络效应,实现数字经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有效促进碳减排。
    技术经济:2025,44(10):73-8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5032409
    引用本文: 梁林, 冉悦涵.碳韧性、数字化转型与高碳排放企业成长绩效[J].技术经济2025,44(10):73-88.
    摘要:
    “双碳”目标背景下,实现低碳发展是我国高碳排放企业高质量成长的必经之路。本文引入碳韧性的新概念,认为碳韧性作为企业应对“双碳”目标冲击的一种特殊动态能力,能够帮助高碳排放企业实现成长。同时,数字化转型是碳韧性影响高碳排放企业成长的重要机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实证分析碳韧性对高碳排放企业成长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数字化转型阶段异质性对高碳排放企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韧性对高碳排放企业成长绩效存在“U”型影响,即随着碳韧性水平的提升,碳韧性对高碳排放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非线性变化趋势;数字化转型战略在碳韧性与高碳排放企业成长绩效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阶段处于单点夯实深耕和全面集成重构的高碳排放企业“U”型关系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深化了碳韧性与高碳排放企业成长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解,为高碳排放企业实现成长提供重要参考,也为引导高碳排放企业有效提升数字化转型成效提供新思路。
    技术经济:2025,44(10):89-10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123117
    引用本文: 史青, 陈梦婷, 赵鑫.跨国公司的“链”上引力: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的绩效研究[J].技术经济2025,44(10):89-101.
    摘要:
    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全球供应商-客户交易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评估了中国本土企业加入跨国公司供应链对其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加入跨国公司供应链显著提升了企业绩效,这一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同行业所有制、以及跨国公司总部位于欧洲、亚洲,或总部国家为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情况下,企业绩效均呈现出积极变化。此外,本文探讨了知识溢出效应和信号效应的作用机制。企业加入跨国供应链后,一方面通过学习跨国公司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增强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合作提升声誉、缓解融资约束,从而推动绩效提升。最后,拓展分析显示,即使是间接为跨国公司供货的企业,其绩效亦有显著改善,表明供应链网络的正面影响不仅限于直接供应商关系。本研究揭示了加入跨国供应链对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为提升企业创新和融资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技术经济:2025,44(10):102-11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5030903
    引用本文: 任嵘嵘, 安文静, 冯嘉文, 刘瑶, 陈俊汝.单项冠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基于TOE框架的定性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2025,44(10):102-115.
    摘要:
    单项冠军企业代表着全球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尽管已取得诸多成就,但单项冠军企业仍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数字化水平低、国际市场开拓不足等问题,单项冠军企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基于TOE框架构建分析框架,探究技术创新程度(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数字化程度、专业化程度、国际化程度和政府补贴5个前因条件如何协同促进单项冠军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任一因素无法单独构成单项冠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但高数字化程度是重要驱动因素;以构型呈现的“数字化与专业化助力双元创新驱动型”、“政府引导数字化赋能探索式创新驱动型”、“利用式创新助力下的数字化与国际化并驱型”和“政府补贴助力下的数字化与国际化并驱型”是单项冠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4条等效路径;单项冠军企业非高质量发展呈现“低数字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低国际化程度”的典型特征。本研究通过列举典型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国单项冠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引与经验借鉴。
    技术经济:2025,44(10):116-12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32805
    引用本文: 周银香, 高珊珊, 王妍.创新价值链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基于两阶段Super-DEA与Malmquist指数模型[J].技术经济2025,44(10):116-127.
    摘要: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实施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才能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分为技术成果生产与转化两阶段,运用Super-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不同产权企业2016-2022年两阶段创新效率、创新模式及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价值链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均不高,绝大多数企业属于粗放型创新模式,但技术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显著优于生产阶段;不同产权性质及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技术创新效率具有异质特征,非国有企业的技术生产效率高于国有企业,但成果转化效率则相对偏低,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生产效率差异更大;动态来看,生产阶段和转化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波动态势,创新价值链两阶段创新效率(TFP)变化的促增动力分别为技术效率变化(EC)和技术变化(TC)。研究结论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三重实践指引:揭示创新价值链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效率及关键促增因素,指导企业优化技术创新资源配置;解析不同产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效率差异,助力政府精准实施差异化激励政策;破解产业链技术创新薄弱环节,全面提升上下游企业创新韧性。
    技术经济:2025,44(10):128-138.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0204
    引用本文: 万燕鸣, 张岩, 缪慧颖, 于琨, 程子睿, 余亚东.基于液氢的氢能产业链的平准化成本分析[J].技术经济2025,44(10):128-138.
    摘要:
    氢能产业发展受规模化的低成本制氢与长距离储运技术制约,而液氢则有望成为氢的低成本高效储运关键技术路线。本文采用平准化成本模型,测算液氢产业链制氢、液化、储运、加注四大核心环节成本,结合敏感性分析明确各环节成本关键影响因素,并依据地区资源禀赋,以多组典型区域场景,分析不同技术路线下的产业链成本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制氢方式成本差距显著,其中焦炉煤气制氢成本较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成本相对较高;液化环节需消耗大量电能,电价与设备成本是制约液化成本的关键,技术进步也对成本降低有显著作用;储运环节呈现 “运输距离越长,单位运输成本越低” 的特征,液氢槽车更适合长距离运输,人工与车辆购置成本占比突出;加注环节中,相同规模下高压气氢加氢站成本高于液氢加氢站,土地价格与设备成本对加注成本影响较大。最后,本文从制氢、液化、储运、加注各环节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降低液氢全产业链成本,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优先出版日期:  2025-10-29 , DOI:
    摘要:
    本文围绕平台型云服务商与用户价值共创的12个典型案例,系统剖析双方价值共创的前因条件与作用机制,构建了群体动力作用下平台型云服务商与用户基于KBDCs的价值共创整合模型。研究发现:(1)平台型云服务商与用户的价值共创过程历经“价值评估-价值桥接-价值集聚”三个阶段;(2)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是推动平台型云服务商与用户共创价值的关键前因,知识搜寻动态能力、知识融合动态能力与知识开发动态能力分别在价值共创的评估、桥接、集聚阶段发挥关键作用;(3)群体动力是影响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推动价值共创的边界条件,契合的群体认知与积极的群体行动提高平台型云服务商与用户价值共创内聚力。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云服务商与用户价值共创的研究体系,细化了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理论内涵,拓展了群体动力理论应用边界,为平台型云服务商与用户共创价值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指导。
    优先出版日期:  2025-10-27 , DOI:
    摘要:
    跨境数据流动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议题与大国博弈焦点。本文提出“网络结构—节点影响力—政策博弈”三维理论框架,基于Tele Geography数据库的国际带宽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2018年与2022年全球跨境数据流动网络,揭示其拓扑结构演化特征及关键节点国家的控制力变化。研究发现:全球跨境数据流动规模持续扩大,网络联系日益紧密,多极化趋势显著,但主导权仍集中于美、德等发达国家;中国地位持续上升。进一步筛选五个典型经济体分析其政策立场差异:美国从自由流动转向“有条件”监管,欧盟强化数据保护标准,中国平衡安全与开放,新加坡推动国际合作,俄罗斯侧重数据本地化。本文为理解跨境数据流动发展态势及我国制定相关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9-08 , DOI:
    摘要:
    在国际油价波动的背景下,为了深入探索媒体指数、宏观经济变量以及选定技术指标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通过构建UMAP-LSTM和ISOMAP-GBR两种预测模型,成功准确预测了来自不同行业的10家我国上市公司的每日股票价格。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模型均表现出高度的预测准确性,并且,在模型中融入媒体指数后,相较于未考虑媒体因素的模型,在统计上取得了更优的预测效果。这一发现强调了媒体相关信息在解释股票市场变动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的分析揭示,全球和中国的媒体炒作指数对股票价格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媒体炒作的加剧可能导致市场下跌,这反映了媒体情绪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趋势的重要引导作用。此外,媒体指数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对股票价格产生了显著影响,进一步证实了媒体情绪在驱动股票市场波动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论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股票市场预测工具,还揭示了媒体情绪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作用,为政策制定者、市场监管机构以及投资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决策依据,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应对金融市场的波动。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9-02 , DOI:
    摘要:
    数字经济下蓬勃发展的远程办公对员工正式创新带来了巨大挑战,更需重视如何激发远程员工越轨创新,但现有研究忽略了领导力的重要促进作用。基于工作-家庭资源模型,对线下和线上三阶段收集的286名远程员工的数据分析,探究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对远程员工越轨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积极影响远程员工越轨创新;优势-兴趣工作重塑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促进焦点不仅正向调节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与优势-兴趣工作重塑的关系,而且强化优势-兴趣工作重塑的中介作用;防御焦点的调节作用不成立。本文加深了尚处于研究起步阶段的远程员工越轨创新的领导力前因的理解,并提供了利用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激发远程员工越轨创新的管理启示。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6-04 , DOI:
    摘要: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加速重构,企业面临更复杂的竞争环境与资源配置挑战,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竞争力和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战略。本文以2011-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机制及其供应链溢出与协同效应。实证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缓解代理成本和提高商业信用三种渠道,显著加速企业资本结构向目标值收敛。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效应在治理效率高、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化水平较低及环境不确定性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研究发现,客户和供应商数字化转型在供应链中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且当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数字化时促进效应更明显。本文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优化资本结构提供了实证依据,同时为政策制定者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2-24 , DOI:
    摘要:
    国有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究竟应该扮演何种特殊角色?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样本,从供应链溢出的新视角研究国有企业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创新对其供应链上的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群体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使得其供应链体系中的国有和民营供应商及客户企业均能受益,不仅有利于增加这些企业的创新数量,还会提升创新质量。然而,民营企业创新的供应链溢出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当供应商和客户的融资约束越小时,国有企业创新对其溢出效应越强。以上结论表明,国有企业在牵引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方面具有特定优势,政策层面应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这种特殊角色。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0-21 , DOI:
    摘要:
    “高铁创新”是中国铁路行业乃至运输业新时代新发展的话语表征。“中国高铁创新发展理论”尝试构建新的运输发展理论:以高铁运营企业为三边混成组织及以其为核心螺线形成的三螺旋组织网络,既是高铁取得特定时空技术成功的内生因素,也是运输业实现非连续性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三边混成组织多目标矢量解的理论分析支持了政府主导让位于企业主导有利于高铁创新能力提升的结论,并且契合未来跨越式创新发展所要求的大学社会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三边混成组织多重目标属性的谱系化特征,是高铁运营企业完善治理机制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立足社会因素以三螺旋组织网络为视角延拓既有运输发展理论增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8-01 , DOI:
    摘要: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应对气候变暖以及实现低碳发展的重大政策创新工具。文章使用200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运行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双重差分法评估政策效应,从数字经济、地方政府关注双重视角考察该政策发挥减排效应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评估降碳减排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政策的实施显著推动了区域碳减排,且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地方政府关注的增强,均能促进政策的降碳减排效应;数字经济与地方政府关注分别正向调节另一方的碳减排效应;空间视角上,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该政策对邻地的减排效应。因此,应完善政府主导环境规制治理体系,同时推进数字经济持续良性发展,加强地方政府关注,实现区域碳减排增质升级。文章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评估理论分析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对政策的推广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4,43(7):125-14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2610
    [摘要] (319) [HTML] (0) [PDF 7.77 M] (8371)
    摘要:
    智能科技革命驱动的智能制造,是新时期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不二选项。智能制造以工业智能体取代人力作业,采用“车间智能体+镜像网络”的单要素虚实融合生产模式,这将带来迥异于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特征和成本属性,进而改变成本函数形态。比较研究发现,智能制造具有“高固定成本、弱可变成本”属性,并据此推导出随产量弱增长的弱成本函数,以及相应产生的边际成本递减规律。智能制造边际成本递减律,主要源于智能制造的单要素虚实融合生产模式对可变成本的冲淡与弱化效应。从政策层面,建议有序开展智能制造系统的众筹建造模式,积极推行智能制造系统的产能共享模式,尽早谋划智能时代产业工人的全新就业模式,大力引导消费者不断介入生产活动,实现消费者向“消产者”的身份转变。
    2024,43(8):23-3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2902
    摘要: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能否破除企业融资困境值得深究。基于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逐笔贷款合约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考察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贷款资金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优化企业贷款合约制定,表现为贷款规模增加、期限延长、利差降低以及信用升级。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风险承担和缓解信息不对称优化企业贷款合约制定。进一步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优化效应在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加明显。因此,数字化转型不仅丰富了商业银行的微观经济效益,也为商业银行缓解企业融资困境、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4,43(8):114-126,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03106
    [摘要] (311) [HTML] (0) [PDF 1.09 M] (8266)
    摘要:
    制造业模糊前端创新是中西方学界关注的前沿领域。 与此同时,在制造业创新的实践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将民 营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发展作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如何利用模糊前端创新提升制造业创业企 业总体创新绩效就成为了学界和产业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目标。 基于此,本研究探求了模糊前端创业拼凑活动,企业 社会责任和制造业创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在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影响关系。 本研究以 357 家制造业创业企业作为样本进 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模糊前端创业拼凑活动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模糊前端创业拼凑活动对企业社 会责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③企业社会责任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④企业社会责任在模糊前端创业拼凑活动 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制造业创业企业的模糊前端创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 指导意义。
    2024,43(7):110-12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1805
    [摘要] (322) [HTML] (0) [PDF 13.63 M] (8239)
    摘要:
    颠覆性技术会对主流技术轨道以及行业市场格局乃至国际竞争规则产生颠覆性效果,如何从边缘力量成为未来主流,对于科技自立自强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创新理论构建技术-应用-生态(TAE)框架,对颠覆性技术的演化路径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颠覆性技术由边缘力量到未来主流是一个系统变革,具有由萌生→丛生→递归的技术生成动态演化轨迹、由初始场景→中阶场景→目标场景→未来场景的应用跃迁路径,以及树状→环状→网状的创新生态变革过程,并受到技术的融合发展、技术-应用的深层互动,以及后发优劣势动态转换的竞争机制等综合作用,从边缘力量到未来主流存在技术分叉、应用跃迁、生态协同三大后发优势转换的临界条件。最后从重视技术科学、加强需求侧管理、优化创新生态、把握政策时机等方面得到政策启示。
    2024,43(8):36-45,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51802
    [摘要] (547) [HTML] (0) [PDF 1.51 M] (8232)
    摘要:
    我国钢铁工业对进口铁矿石需求巨大且不掌握进口铁矿石的定价权,铁矿石供应存在较高风险。由于影响进口铁矿石价格因素众多且相互关联,目前关于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波动成因尚缺少权威性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现有进口铁矿石价格研究基础上,选取铁矿石供需、运输成本、定价模式、金融、经济发展等因素作为铁矿石价格影响因素,确定了各因素的相关代表性指标。通过构建Lasso回归模型,明确了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主要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并通过方差分解方法识别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铁矿石普氏价格指数、海运指数、美元指数、国内铁矿石产量是影响进口铁矿石现货价格的主要因素,其中铁矿石普氏价格指数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基于模型结果,本文从加强铁矿石市场监管、优化铁矿石运输成本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4,43(8):1-11,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1901
    [摘要] (545) [HTML] (0) [PDF 962.10 K] (8226)
    摘要:
    选取中国制造业 2005—2020 年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市场、技术、产品维度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创新效应,且表现出行业和投入双重异质性,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抑制了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创新,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创新呈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硬件数字化转型相较软件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效应更强。 市场规模效应、技术改造效应、产品革新效应是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创新的三大渠道,其中,硬件数字化转型可引致技术改造升级和产品革新开发促进创新,而软件数字化转型则通过本土市场规模扩大和产品革新开发带动创新。
    2024,43(8):61-7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1907
    摘要:
    技术创新具有投资规模大、转换成本高、投资周期长等显著特征,这将深刻影响企业成本习性。基于此,本文在考虑专利数据截断偏差的前提下,利用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构建成本粘性存在性检验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实证检验企业创新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企业创新导致成本粘性显著上升。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创新主要通过降低供应链资源运转效率、提高管理层乐观预期和加剧代理问题三条路径加大成本粘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创新对成本粘性的助推效应在中小民营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对于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4,43(8):85-10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2002
    [摘要] (309) [HTML] (0) [PDF 1.06 M] (8018)
    摘要: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认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企业履行在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ESG)方面的责任受到了投资者、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企业ESG责任履行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并考虑市场化进程在其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积极履行ESG责任能够显著提升股票收益,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2)内在机理表明,上市公司ESG责任履行主要通过吸引投资者关注、增强分析师关注以及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三重机制提升股票收益,且市场化进程在上市公司ESG责任履行与股票收益之间发挥调节效应(3)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履行ESG责任会因产权性质、所处地区的不同而对股票收益产生不同影响。此外,相较于环境责任(E)和社会责任(S)指标,治理责任(G)对股票收益的影响作用更显著。研究结论为上市公司承担ESG责任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企业、投资者重视ESG责任履行以及政府完善ESG方面的相关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2024,43(8):12-2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083106
    [摘要] (450) [HTML] (0) [PDF 1.08 M] (7994)
    摘要:
    企业价值创造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更多企业通过参与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以332家参与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技术企业为样本,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创新生态系统中知识耦合流动对价值共创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知识存量与创新生态系统规范性在该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耦合流动对价值共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正向调节知识耦合流动与价值共创的关系;创新生态系统规范性正向调节知识耦合流动与价值共创的关系。研究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角度剖析价值共创影响机制,丰富了知识流动相关理论研究,为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
    2024,43(8):46-60,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22606
    [摘要] (246) [HTML] (0) [PDF 1.10 M] (7974)
    摘要:
    在日益动态复杂不确定模糊的环境下,能否开发和实施非连续创新越来越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然而,目前文献对企业非连续创新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对企业如何培育和顺利实现非连续创新还缺乏系统的考察。基于高阶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本文从CEO建议寻求出发,探索CEO内部和外部两种建议寻求行为对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影响,并重点引入关系学习作为中介来揭示CEO建议寻求对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并深入剖析公司创业导向对不同来源的CEO建议寻求作用路径的影响效应,继而构建企业非连续创新的过程机制模型。通过对289位CEO的问卷调研与深入分析,发现:CEO内部建议寻求和外部建议寻求均是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关系学习在CEO两种来源的建议寻求与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关系中存在着部分中介作用;公司创业导向正向调节了关系学习在CEO内部建议寻求与企业非连续创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深刻理解企业非连续创新的发生机制,CEO建议寻求利用,关系学习能力优化以及公司创业导向打造均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2024,43(8):101-113,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1112
    [摘要] (280) [HTML] (0) [PDF 1.01 M] (7963)
    摘要:
    企业工业互联网标准化能力对于提高研发强度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标准资源编排的视角出发,基于工业互联网标准文本数据,以工业互联网领域310家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标准化能力对于企业数字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标准文本的不同特反映出了企业标准化资源结构化、能力化和杠杆化阶段的不同特征,进而从资源编排的视角发现了企业标准化能力对于数字创新水平的正向影响作用。在作用机制上,企业工业互联网标准化提高了企业研发强度与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了数字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揭示了企业工业互联网标准化能力建设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机制,为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启发与参考。
    2024,43(7):98-10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0201
    [摘要] (1117) [HTML] (0) [PDF 1.08 M] (7935)
    摘要:
    随着ESG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ESG评级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讨论的重点问题,但目前中国 ESG 评级标准并不统一,不同评级机构给出的评分有较大分歧,这是否会对企业经营风险产生影响? 基于此,本文以2015—2022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华证、万德、富时罗素、商道融绿、盟浪、彭博6家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构建ESG评级分歧指标,实证检验了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ESG 评级分歧显著提高了企业经营风险,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ESG评级分歧通过加剧信息不对称以及抑制投资者情绪进而提高企业经营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信息质量较差的企业和高市场化企业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 ESG 评级机构间分析差异,被评级企业本身ESG信息披露不规范是 ESG 评级分歧加剧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论为监管机构规范 ESG 评级标准以引导企业规范披露,推动中国 ESG 评级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2024,43(7):1-1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11405
    [摘要] (311) [HTML] (0) [PDF 8.35 M] (7934)
    摘要: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往往存在搭便车现象,针对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助量子博弈理论构建了双异质政府的量子博弈模型,对是否考虑态的纠缠分别讨论,并通过策略拓展将博弈结果锁定于量子版的双方合作策略,最后基于量子策略和量子纠缠的解读,对府际协同的“纠缠协议”做了明确规定。研究结果表明:纠缠态和量子策略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搭便车”行为,因为量子纠缠和量子策略通过利益关联和指标量化,避免了“道德风险”问题,强化了政府双方履行自身职责的约束力。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推动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建立空气质量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绩效评估及问责机制和培养区域认同感、建立府际信任三点管理启示,为我国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2024,43(7):18-2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602
    [摘要] (372) [HTML] (0) [PDF 2.29 M] (7891)
    摘要:
    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是保障数字智能时代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新态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而提出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的相关建议。研究发现,美国以安全之名对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实施“长臂管辖”并强化本国制造能力,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进入全所未有的动荡期,加之美国对华“脱钩”和推动盟友孤立中国,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断链和断供风险,步入产业新周期下行阶段进一步加剧了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风险。但是,着眼于科技自立自强和前沿技术突破,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技术和产品突破加速,有效地缓解了外部力量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影响,产业链韧性和安全得到有效缓解。未来,在美国进一步强化“脱钩”威胁、全行业处于复苏阶段、国内技术实力限制的现实背景下,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韧性和安全不仅需要发挥国家的主动行为能力强化政策供给,以长期的战略部署、“划时代产品”培育以及产业生态的建设,驱动集成电路产业的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构建数字智能时代的国家竞争优势。
    2024,43(8):74-84,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22108
    [摘要] (371) [HTML] (0) [PDF 1.27 M] (7871)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涵盖全场域的全链路数字化转型往往面临更广范围的历史束缚,使得传统企业深陷历史惯性囹圄,克服组织惯性成为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对飞鹤乳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过程进行探索性案例分析,探究传统企业全链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组织惯性及其克服机制。研究发现:全链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① 组织惯性显现范围被扩大,企业面临跨功能认知惯性与跨功能结构惯性的变革阻力。② 传统企业通过由外而内的资源编排方式来克服跨功能组织惯性阻力,且不同类别跨功能组织惯性克服的内在机理存在异质性。对于跨功能认知惯性克服,企业采用“外源型结构化-传承型能力化-置换型杠杆化”的资源编排策略;对于跨功能结构惯性克服,企业采用“外源型结构化-开拓型能力化-组合型杠杆化”的资源编排策略。本文不仅扩展了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组织惯性的相关理论,还为传统企业成功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指引。
    2024,43(7):28-39,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22515
    [摘要] (288) [HTML] (0) [PDF 1.99 M] (7806)
    摘要:
    文章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从家庭收入和幸福感两个层面,考察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差异。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处理了其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定。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托管对高收入组农户的共同富裕促进效应要强于低收入组;对高人力资本组农户的共同富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低人力资本组的作用并不显著;对小农户家庭的共同富裕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而对规模户的影响并不显著,发挥着促进“共享”的分配效应。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农业生产托管主要通过提升农作物产量、降低种植生产成本、扩大耕地经营规模及促进非农就业转移来提升农户的收入水平,并凭借提高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和选择与行动的自由来提升家庭幸福感,收入及幸福感的双重提升促进了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研究结论对于助力农业生产托管政策顺利实施、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水平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为农业生产托管与农民共同富裕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2024,43(7):86-9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708
    [摘要] (314) [HTML] (0) [PDF 1.63 M] (7698)
    摘要:
    当前,学术界对职场孤独感的探讨主要关注其(潜在)消极后果,对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职场孤独感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对其缺乏全面、深入与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在其正向结果层面。本研究以资源保存理论为研究基础,利用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研发部门在内的374份科研人员调研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探讨职场孤独感对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职场孤独感对科研人员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生涯韧性均有倒U型影响,职业生涯韧性在职场孤独感和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关系型心理契约不仅正向调节职业生涯韧性和科研人员工匠精神之间关系,而且还正向调节职业生涯韧性在职场孤独感影响科研人员工匠精神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揭示了职场孤独感影响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识别出职场孤独感的正向激励作用,具有较高的创新意义,并对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来理解职场孤独感如何正向影响工匠精神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4,43(7):68-8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3113004
    [摘要] (323) [HTML] (0) [PDF 2.40 M] (7619)
    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技术+金融+银行业”结合态势日益凸显。本文利用中国银行金融科技专利申请信息,并将其结合企业银行贷款数据后检验并探讨了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在进行了一系列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后,其基本研究结论保持一致。机制分析发现:重构银行信贷模式、优化银行信贷客户结构和改善银行信贷成本和信贷决策机制是银行金融科技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效应的三个重要机制。此外,银行金融科技还具有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本文为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深化银行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侧的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以及政策启示。
    2024,43(7):40-52,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314
    [摘要] (457) [HTML] (0) [PDF 2.39 M] (7606)
    摘要: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深刻影响着经济和人们的生活。这一变革潮流同时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范式的变迁,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农业生产经历了手工劳动、机械化和简单自动化时期,如今正逐步步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数字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建立了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农业供应链机制。边缘计算作为有前景的范式,在解决农业数据处理和决策制定挑战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计算靠近数据源,边缘计算实现了对农业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从而降低了延迟,提高了响应速度。实证验证结果显示,集成的边缘智能支柱实现了显著的分析增强,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展示了系统范围的数据到决策的转换。该技术的实证验证也证实了协同效应带来的相当大的效率。除了对生产力的提升,本文研究还关注了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实现的环境可持续性的增强。深入理解新兴技术,特别是边缘计算在农业中的应用,强调了透明系统的实施对提高农业网络中的可见性的重要性,并指出去中心化的架构在克服基础设施限制方面的鲁棒性。这项研究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未来智慧农业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24,43(7):53-67, DOI: 10.12404/j.issn.1002-980X.J24010808
    [摘要] (454) [HTML] (0) [PDF 1.15 M] (7578)
    摘要:
    大量研究显示,作为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最主要的激励政策,环保补贴无助于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这或因为环保补贴中存在“偏环保绩效轻创新绩效”的结构性矛盾。为证明以上观点,本文利用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文本分析方法将环保补贴结构分解为环保研发补贴与环保非研发补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具有短期“环境导向”特征的非研发补贴挤占了企业研发投入,而兼具“环保基因”和“研发基因”的环保研发补贴可通过缓解内外源融资约束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从而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第二,异质性分析发现,环保研发补贴在制造业和重污染行业样本中激励作用最强,而企业的政治关联及规模大小也会影响环保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第三,环保补贴政策设计应兼顾“环境”与“效率”,将短期环境保护与构建企业绿色创新转型的长效机制相结合,实现长期环境友好型增长。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1996,15(5), DOI:
    摘要:
    赵经彻,男,汉族,1936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合肥工业大学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克州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57年8月到1980年7月在枣庄矿务局陶庄煤矿历任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1980年7月至1985年6月在克州矿务局兴隆庄煤矿任总工程师兼第一副矿长、矿长;1985年6月至1991年4月任克州矿务局副局长;1991年4月至1995年12月任克州矿务局局长。他是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家、济宁市工业优秀企业家、山东省重教育人企业家.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一
    2010,29(12):1-6, DOI:
    [摘要] (4558) [HTML] (0) [PDF 509.37 K] (5862)
    摘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首先需要新兴技术的支撑, 而新兴技术从形成到商业化都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分析了新兴技术商业化中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 阐述了政府政策的作用, 提出政府在新兴技术商业化的不同阶段为有效促使新兴技术尽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应采取的政策。
    2017,36(12):1-10, DOI:
    摘要:
    系统回顾了目前各国的创新范式及其不足,结合企业最佳创新实践,首次提出“整合式创新”这一基于东方智慧的全新创新范式,阐述了其定义和概念框架,论述了其内涵,并总结了理论贡献和政策启示。整合式创新是战略视野驱动下的创新范式,是战略创新、协同创新、全面创新和开放创新的综合体,体现了中国情境和东方文化的智慧。整合式创新的四个核心要素即“战略”“全面”“开放”与“协同”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整合式创新是顺应人类文明进化、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时代背景的,满足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需求和支撑科技强国战略实施的原创性理论范式,也是促进我国企业构建全球创新领导力的实战思维。
    2010,29(12):74-76, DOI:
    [摘要] (4528) [HTML] (0) [PDF 179.70 K] (3476)
    摘要:
    本文运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 对1985-2008 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 1985-2008 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47%, 仅次于物资投入的贡献率, 而劳动投入和土地的贡献率却很小; 从经济增长发展阶段来看,“十五”期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 达到55.08%, 但没有呈现规律性的增长态势。
    2010,29(12):7-11, DOI:
    [摘要] (4201) [HTML] (0) [PDF 200.87 K] (5095)
    摘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仍是战略性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实现, 这有赖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而构造知识基础与建设技术体系是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两个重要基础。构造知识基础应关注其与研究人员的匹配, 建设技术体系应包括发展选择与识别技术的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技术的市场应用能力和政府强有力的扶持这四方面的能力。
    2010,29(12):107-112, DOI:
    [摘要] (3886) [HTML] (0) [PDF 293.63 K] (6316)
    摘要:
    本文基于1997-2008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的研究表明, 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沿东、中、西部递增。养老、医疗等转移支付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表明, 转移支付收入并未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其对城乡收入的贡献沿东、中、西部递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结果表明, 除西藏外, 其他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借鉴市场化指数的方法, 构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公平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区域性特点。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财政偏向是城乡收入差距
    2010,29(12):62-67, DOI:
    [摘要] (3752) [HTML] (0) [PDF 433.72 K] (3743)
    摘要:
    本文结合STIRPAT扩展模型, 依据一次能源消耗数据测算了1990-2006 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碳排放量, 并对潜在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中国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 其中能源强度、人口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 而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碳排放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特征。同时, 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的现象。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 这种现象是系统过程的作用结果。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耦合现象
    2010,29(12):68-73, DOI:
    [摘要] (3726) [HTML] (0) [PDF 665.20 K] (3761)
    摘要: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根本共同点在于均需要提高广义资源生产率( 生态效率) , 不同点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突破点等不同。本文基于资源产出率的理论分析、情景分析和实证研究, 探讨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碳减排的途径。本文认为, 通过提高资源生产率来提高碳生产率是可行的, 其效果是资源效率效应和资源结构效应的叠加, 可以此表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相互关系。最后, 我国1990-2005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2010,29(12):49-53, DOI:
    [摘要] (3649) [HTML] (0) [PDF 227.51 K] (3508)
    摘要:
    本文从发展中国家整体与中国个体两个层面, 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和母国技术进步的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 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别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技术进步的动力、机理及效应进行了归纳。最后, 提出一个有关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技术进步的分析框架。
    2010,29(12):28-31, DOI:
    [摘要] (3575) [HTML] (0) [PDF 282.18 K] (4912)
    摘要:
    本文基于大学衍生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识别出大学衍生企业绩效的具体影响因素, 然后以武汉地区高校衍生企业的问卷调研为样本进行Logit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对大学衍生企业绩效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包括是否引入代理企业家、外部环境对衍生企业的支持力度以及母体大学对衍生企业的支持方式, 而技术的领先性、技术发明人的产业经验和其在企业中角色的影响并不显著。
    2010,29(12):36-40, DOI:
    [摘要] (3543) [HTML] (0) [PDF 381.80 K] (3322)
    摘要:
    本文基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的现状, 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 选择显示性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这3个指标, 利用出口数据评价方法, 对我国整体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对我国整体产业及主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显示: 我国农业原材料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较弱, 而出口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很强; 但从整体上看, 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还较低。
    2010,29(12):77-84, DOI:
    [摘要] (3498) [HTML] (0) [PDF 416.28 K] (3166)
    摘要:
    本文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 应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法, 建立了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 定量分析了1999-2008年内蒙古的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强度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经济产出规模对内蒙古该阶段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 达到89.22%, 其他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的大小排序依次是产业结构( 17.01%) 、能源强度( - 6.71%) 、人口规模( 2.78%) 、能源结构( - 2.30%) 。因此, 目前内蒙古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提高能源
    2010,29(12):32-35, DOI:
    [摘要] (3337) [HTML] (0) [PDF 173.59 K] (5614)
    摘要:
    本文对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前50只股票的IPO抑价现象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创业板市场存在着严重的IPO抑价现象。然后, 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检验出创业板IPO抑价不是来源于一级市场的故意抑价, 可能来源于二级市场的错误定价。
    2017,36(12):11-22, DOI:
    摘要:
    利用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重污染企业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地方官员的晋升压力对这种影响的作用效应,并考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有或无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在上述影响和效应上的差异,以及转变晋升考核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地方政府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能够促进污染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受到地方官员晋升压力的制约,即较高的晋升压力会削弱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上述影响在民营企业尤其是无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最后指出,在官员考核指标中加入环境质量等要素、建立综合考核机制,能够有效抑制官员晋升压力的负面作用。
    2010,29(12):122-126, DOI:
    [摘要] (3173) [HTML] (0) [PDF 208.02 K] (2727)
    摘要:
    物流服务商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努力水平会对零售商的利润产生重要影响。一般的物流合同不能有效鼓励物流服务商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努力水平。为此,本文建立了一种成本分担与收入共享合同。该合同在不损害物流服务商利益的前提下, 使物流服务商提高保鲜努力水平;同时,零售商分担部分保鲜努力成本,并分享部分销售收入给物流服务商。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合同可形成一种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提高物流服务商对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努力水平,最终实现系统利润的最大化、双方的共赢。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版权信息

    刊名:技术经济

    名誉主编:李平

    主编:李开孟

    副主编:王宏伟;牛东晓;王宗军;杨德林;杨 俊;金杨华;廖望科; 吴振磊;王兆华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980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444/F

    E-mail :jishujingji@cste.org.cn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电话:010-65055536, 18515632865  Email:jishujingji@cste.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100081)  邮政编码:80-584
ICP:京ICP备05035734号-5
技术经济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技术经济》
关于《技术经济》公开论文数据及程序代码等资料的 公告
《技术经济》期刊审稿工作管理规定(试行)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2025)征文启事